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擁有我國最密集科教智力資源的中關村,勇擔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試驗田"、創新發展"先行者"和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主戰場"的責任和使命,持續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經驗,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打造了首都經濟發展強力引擎,支撐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征途中,中關村繼續高舉旗幟,勇敢擔當,大膽探索,奮發實踐,扎扎實實踏出新的征程。
。ㄒ唬┌l揮先行先試"試驗田"作用,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從中關村起步。
1978年3月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召開,我國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吮吸著寬松的氣息,一批科學家、科研人員陸續走出"象牙塔",打破"鐵飯碗",在中關村開始了科技創業的生涯。
新生事物是新鮮的,也是蹣跚的?萍紕摌I突破了傳統思維,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聲音。
開明的國家領導層,關注到了這一新事物、新現象。經過全面深入調研,對中關村科技創業予以了肯定。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北京市高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也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在舉世矚目中成立。"試驗"二字,是要求中關村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試點試驗,成熟后向全國推廣。中關村"先行先試"的職責、任務和地位自此確立。
在領導層的戰略支持下,一代代改革者、創新者持續不懈努力,中關村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取得了喜人的試點成果,產生了無數個"第一"--
全國第一個明示"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的科技園區條例,全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全國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制企業投資機構,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都在中關村誕生。
中關村不斷被賦予新的任務,成為全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率先探索實施了第一個統籌"一區多園"管理體制機制,全國第一個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政區域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率先開展了"1+6"、"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
在國家有關部委、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11年以來,中關村實施了70余項改革舉措,涉及創業支持、人才引進、企業融資、商事登記、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方面,不斷形成了可復制的經驗。
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10項中關村試點政策已經推廣到全國。中關村創業孵化模式,"一區多園"的統籌模式,也復制到多地。"新三板"成為全國統一監管下的場外交易市場,為全國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平臺支持。
先行者,總會最先遇到荊棘,也會最先沐浴陽光。
中關村先行先試的努力,帶來了扎扎實實的成果。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制度優勢,中關村只爭朝夕,奮勇實踐,已經成為我國原創思想的策源地,我國科技創新的橋頭堡,國際一流的創新中心、創業中心、股權眾籌中心以及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成為實施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鋒和中堅力量。
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到中關村進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指出:
"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中關村正在國家和北京市的領導下,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勇當先鋒,探索實踐,示范引領,拓路前行。
(二)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升級創新發展動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是科學技術的價值所在,也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努力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首都經濟發展打造強力引擎,并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是中關村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的核心,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讓創新者有其權"、"讓付出者有回報",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能夠讓科技成果轉化得了、轉化得好、轉化得快。
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點政策,率先在中關村實施。
2009年6月,北大資產公司副總裁韋俊民將一份文件遞給北大先鋒公司總經理張佳平,"這一政策正好適合北大先鋒,技術和管理團隊持股激勵問題,這下可以很好解決了……"韋俊民說的"政策",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股權激勵改革試點單位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示范區內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激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很快,北大先鋒提出了股權獎勵和股權出售相結合的激勵方案,并獲得教育部批準。公司將24.6%的股權(約3061萬元)授予43名核心人員,顯著提升了技術團隊的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熱情,公司變壓吸附氣體分離技術得到進一步轉化應用,逐步發展成為國內變壓吸附氣體分離領域的領航者。
這是中關村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一系列試點政策的一部分內容:國有科技型企業可以本企業股權為標的,采取股權出售、股權獎勵、股權期權等方式,對企業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激勵;獎勵的股權在其變現或取得實際收入時再繳納個稅。同時,針對高校院所等事業單位,中關村也開展了系列試點,包括高校院所擁有科技成果的處置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科研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可保留一段時間的身份和職稱;高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
不斷深化的激勵支持政策,極大促進了擁有大批科技成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數千項"養在深閨"的科技成果融入了經濟體系。
為促進產學研結合,引導建立若干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支持建立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等,支持產學研部門聯合開展技術公關,促進科研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流通,加快科技創新進程。
為解決科技成果流通問題,在中關村成立了技術交易機構,通過市場選擇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通過市場反饋促進技術改進。
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中關村形成了源頭創新、科技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成果使用和再創新的鏈條和體系?萍紕撔铝Χ炔粩嗉哟,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中關村企業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
中關村科技產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以來,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年均復合增長20.2%。2015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4.07萬億元,中關村以占全市2.97%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對全市經濟增長36.8%的貢獻率。"高精尖"經濟結構顯現,在首都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結構升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釋放全要素創造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代代推動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改革者、實踐者、參與者,服務了國家戰略,也成就了局部價值,成為造就中關村歷史的寶貴力量。
--新中國對于科教區的戰略布局,讓中關村成為全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方。全國最頂尖的高校院所,最頂尖的科學家、研究員,最具活力的高校學子,最活躍的創新創業活動,使中關村擁有最富庶的創新思想、創新成果和創新力量。
--科技的春天、改革的春天里,中關村內生的創新創業激情,破繭成蝶;中關村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率先打破束縛、釋放活力,形成了"敢于創新,不懼失敗"、"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基因和氛圍。
--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帶動了天使投資、創新型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中關村聚集,各類要素互相溝通、碰撞、協同、分享,帶來了知識溢出,形成了跨界融合,誕生了源源不斷的新創意、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在中關村,時刻進行著各類創新創業要素的流動、重組、碰撞、創新,每天都發生著企業誕生、技術磨合、項目洽談、并購重組……每個創新創業要素活力奔涌、綻放,聚合形成了中關村巨大的活力場、創新場和能量場。
有如一個適宜的自然生態系統,各種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這個系統中,不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形成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中關村正是由于多年來不斷努力,形成了一個這樣的生態系統--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使中關村成為創新創業的圣地,以及萬千創新創業者的"夢工場"。
"中關村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一代代中關村人持續努力的結果",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
這個生態系統,包括行業領軍企業、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創新型孵化器及創客組織、創業文化六大核心要素,以及市場、法治和政策三大環境。
疾風識勁草,花木最知春。
2015年11月,一份消息傳開了。"在中關村創辦企業,不用跑到工商局登記注冊了,直接在網上就能辦!""這下子可省了不少時間,太好了!"
在中關村探索實行工商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方便企業登記注冊,是國家工商總局支持中關村創新發展的19條新措施之一。隨后實施的,還有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在中關村實施的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進出口"一站式"通關服務,以及食藥監管部門支持中關村食藥監管和產業發展的12條新政等。
"政府對我們很重視,我們相信政府"。2016年1月,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北京市經信委、工商局、質監局等部門人員一同深入企業,進行"多對一"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多部門一同研究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措施,對企業遇到的問題,進行打包解決,有共性的,探索形成新的政策突破,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完善。這在中關村已經成為常態。
"就算我們眼下遇到的問題有的還不能一下子解決,但政府是一直想著我們的,只要合理的,將來也能解決"。"在中關村,競爭大,節奏快,但是環境好,心里舒坦,創業也安心"。
讓創新創業者"安心"的,是政府提供優質服務,尊重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的不懈努力,以及帶來的持續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
這正是中關村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背后的"密碼"。
2014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隨后,中關村知識產權訴前調解中心在核心區掛牌成立。在政府引導下,一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應運而生。政府和市場,共同為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業者保駕護航。
2015年,在首個"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全國第一個全要素創新創業融合云服務平臺--"中關村創新創業網上會客廳"正式上線。在這個融合了政策、技術、人才、金融、知識產權等208個服務機構的1264項服務的平臺上,創新創業要素自主合作,優勝劣汰。
良好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法治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得到充分綻放--
中關村新創辦并實際運營的科技企業連年爆炸式增長,2013年當年新增科技企業6000家,2014年當年新增1.3萬家,2015年這個數字達到2.4萬家。
目前,90后創業者、領軍企業骨干創業者、連續創業者三類群體組成了中關村新的創業大軍;1萬多名天使投資人活躍在中關村,占全國80%;全國有60%的投資案例發生在中關村;涌現了車庫咖啡、3W咖啡、天使匯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催生了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等一批新業態;"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成為中關村主流創業模式;誕生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出現了今日頭條、融360等一批新銳品牌以及小米、美團、愛奇藝等一批獨角獸企業。
百度、京東入圍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聯想、中芯國際、紫光、京東方等企業,躋身所在領域世界前列,成就了李彥宏、雷軍、劉強東等一批企業家。
2015年,"中國U25"創業者五成來自中關村;"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榜單中,中關村企業占17席,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有獨角獸企業40家,占全球的20%,占國內的60%。目前中關村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近2600家,約是2010年的2倍。
在中關村,創新創業已成為風尚,也成為眾多創新創業者的生活方式。各類創新創業要素,在中關村承擔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戰場中,成為最有活力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力量。
。ㄋ模┮龑Ц叨艘刭Y源優化供給,強化國際競爭實力
"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幫子。"
瞄準國際前沿,持續走"高精尖"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搶占世界科技競爭中的制高點。
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世界各大科技園區,無一不在爭搶國際高端要素資源。
"優化高端要素供給,關鍵是要發揮人才、技術、資本這'新三駕馬車'的作用。"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觀察和總結了世界科技園區的經驗后,得出了這個結論。
"多年來,中關村的創新發展實踐,也是這么做的。這充分體現了我國頂層設計者的高瞻遠矚。"郭洪感觸地說。
2016年3月1日,一位印度裔老外,來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中關村外國人服務大廳,遞上永久居留申請材料。他的名字叫Menon Sanjeev surendranath,擔任聯想公司高管,來中關村四年多了,認為中關村創新環境非常好,在中關村能找到工作生活的樂趣。手續核準后,他如愿拿到了中國"綠卡"受理通知書。一上午,來自小米、百度等中關村重點企業以及相關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推薦的美國、芬蘭、加拿大等國的外籍人士紛紛來到服務大廳,咨詢和辦理永久居留以及居留許可等事項。
在中關村設立全國首個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窗口,為符合條件的外國人辦理中國"綠卡"提供便利,是公安部最新支持中關村的20項政策之一。同時,政策也給予在中關村創新創業外籍華人申請永久居留和長期居留突破性便利。
早在2011年,中組部、公安部、科技部等15部委和北京市共同制定了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的13項特殊政策,2014年,又出臺了出入境便利等8項人才支持政策。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有"千人計劃""海聚""高聚"人才1752名,"千人計劃"人才占全國21%;留學歸國人員2.2萬名,留學歸國人員在中關村創辦企業7000余家;在中關村示范區工作的外籍人員近萬名,其中,外籍專家近2500名。
為促進高端技術供給,中關村建立了支持"高精尖"的引導政策,并鼓勵企業和產業聯盟開展標準、專利、品牌創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4.8萬件,占全市的64.9%;示范區企業和聯盟創制標準5107項,其中,國際標準184項,在衛星應用、節能環保、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標準,重點產業集群核心標準實現了全球新布局。
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中關村實施了建設全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一攬子改革措施,包括建設"新三板""四板",開展投保貸聯動,發展股權眾籌等,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本,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示范區上市企業達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業超百家。"新三板"推廣到全國,"四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關村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形成,為科技創新插上了資本的翅膀。
一馬當先萬馬騰,良駒百驥勠力行。
高端人才、技術和資本"新三駕馬車"同步迅速拉動,才能讓首都科技經濟的巨型"舟車"快速穩步前行。
集成用好高端要素資源,統籌規劃、有序競爭、協同發展,既發揮增長極作用,又實現總體均衡發展,需要富有智慧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
在傳統條塊體制基礎上,2010年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領導機制下,成立了由科技部等19個有關部委和北京市31個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首都創新資源平臺,推動政產學研金介的全面融合。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統籌"一區多園"的體制機制和創新平臺,通過規劃、調研、統籌、協調、督辦和服務,優化高端要素供給,帶動各類要素優化組合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經過持續創新發展實踐,中關村示范區各園都有"高精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位于核心區海淀園的移動互聯網產業,牢牢占據著研發設計和銷售這"微笑曲線"的兩端;昌平園、大興-亦莊園的生物醫藥產業,豐臺園、房山園的高端制造業,順義園、懷柔園的新材料產業等,都呈現了迅猛發展態勢,形成各園差異化、高端化、協同化發展的格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中,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體建設,"跨區域科技創新園區鏈"和"跨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初步形成。
根據"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5",2010年至2014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實現"五連增"。"十二五"以來,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1萬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7萬美元,創新已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北京的創新綜合能力排名居全國首位。
中關村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愈發成為外國人創業的選擇之地,科技創新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ㄎ澹└吲e示范引領創新發展旗幟,拓路新常態新征程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全面搶占世界科技創新高地,成為世界各個經濟體最核心的話題和行動。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發揮科技創新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作用,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對于改革的集成性、協同性的要求,對于創新社會治理、經濟治理、科技治理的要求,更加迫切。
我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形勢,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也正創造著前所未有的改革成就!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迎來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又一個春天!
百舸爭流,千帆競渡。
一批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不斷涌現。在創新發展全面布局、全面開花的形勢下,中關村繼續舉好創新發展旗幟,做好示范引領,進一步承擔好國家和北京市賦予的職責與使命。
雄關漫道,拓路前行。
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新挑戰,中關村進一步樹立全球視野、開放融合,進一步抓好改革、抓好平臺、抓好協同、抓好服務,進一步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進一步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中發揮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十三五"改革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全面改革創新行程已經啟航。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關村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路上,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務實進取,奮勇前進。
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氛圍中,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中,在持續完善的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無論是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萬千創新創業從業者,正用自己的方式,以巨大的熱忱,扎實的努力,實踐著人生理想,實現著創新創業夢。
萬千個創新創業夢,匯入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中,描繪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