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世界500強”里中關村與硅谷的距離有多遠

日期:2016-07-22  來源: 36氪
[字體: ]

“世界500強”里中關村與硅谷的距離有多遠

昨 晚,財富雜志公布了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中國破紀錄有110家企業(含臺灣7家)上榜,這個數量在榜上僅次于美國,穩居全球第二位。不少愛國的孩紙為了歡 呼雀躍,企業沾沾自喜,但若細看上榜中國企業的盈利情況與行業分布,我們就能發現這個榜單的bug,以及里面中國企業和美國的差距了,這也體現在我氪關注 的科技互聯網領域中。

BAT沒上榜可是京東上榜了?

第一個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京東上榜 了,可是BAT居然一個也沒上榜。這究竟怎么回事?問題在于世界五百強榜單的測算方法算的是公司在該年3月31日或之前截止的財年的總“收入”,而不是利 潤。京東以自營電子設備起家,屬于重資產模式,商品的銷售收入算營業收入,故進入榜單。反觀同樣是電商的阿里,做的是平臺業務,商品交易收入歸商家所有, 而阿里自己是靠廣告和交易傭金賺錢的,所以收入體量比不上京東。

如果我們對比京東和BAT的利潤,就會發現京東差遠了。跟財富雜志的統計榜單,京東去年的利潤是虧損15億美元,在500強里面按利潤可以排到最虧錢的第27名。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子榜單“2016年中國500強最賺錢的40家公司”,就能看到BAT身影,他們被包圍在一群國有或國有控股的金融企業之中。

榜單上,阿里上一年利潤690億人民幣,作為唯一一家互聯網公司擠進了該榜單的前十名,僅次于“工農建中”和中國移動。百度上一年利潤337億人民幣,排名第十六;騰訊利潤則為288億人民幣,排名第二十一。

所以也有人評價世界五百強根本不應該叫“五百強”,而應該叫“五百大”,因為里面有很多大而不強的。

中關村與硅谷的距離有多遠?

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僅此于美國,這自然促使我們思考,中國和美國的差距還有多大。

據財富中文網測算,從盈利能力來看,上榜的美國企業強于中國企業。上榜美國公司平均營業收入632億美元,平均利潤達到51億美元,遠遠高于上榜中國企業;而且榜上十家銀行的利潤占榜上中國企業利潤近六成。

財富中文網還發現榜單透露出中國產業結構存在的缺陷,與美國對比,中國煤炭和鋼鐵等傳統行業的上榜企業較多,而食品和醫療保健行業的則較少。

那我們的科技、互聯網行業,又跟美國的距離有多大呢?

36 氪統計榜單中中國上榜的科技或互聯網企業(包括計算機與辦公設備、網絡與通訊設備、網絡服務與銷售、計算機軟件四個行業)發現,中國大陸只有三家公司上榜 哦!它們分別是聯想(排名202)、華為(排名129)、京東(排名366),而我們在計算機軟件行業沒有一家公司上榜。

而美國則一共有九家公司上榜,蘋果公司(排名9)、惠普公司(排名48)、EMC公司(排名436)、思科(排名183)、高通(排名422)、微軟(排名63)、甲骨文公司(排名260)、亞馬遜(排名44)、谷歌母公司Alphabet(排名94)。

而在“2016年世界500強最賺錢的50家公司”的榜單上,以上三家中國企業均沒有上榜,而蘋果則以533億美元的凈利潤位于榜首,谷歌母公司Alphabet 163億美元,微軟122億美元,甲骨文99億美元,思科利潤90億美元,

除了贏利能力之外,我們也不得不反思,中國科技企業在全世界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有多大?換句話說,也就是改變地球人而不僅僅是改變國人生活方式的科技公司有多少呢?

微 軟開發了Windows操作系統;蘋果開發了蘋果系統、iPhone、iPad和iPod;谷歌開發了開源的安卓系統,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多語言搜索引擎 ——這些幾乎地球上每一個用PC或者手機的用戶都在使用,它們真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那中國科技和互聯網企業什么時候才能有這般改變世界的企業呢?在被視 為是科技未來所在的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中國企業能不能在這些領域影響世界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