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近日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航運中心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業內認為,這是航運業向縱深布局、轉型發展的一次號角。其中,“互聯網+航運”被認為是行業轉型發展中的“黑馬”。這個行業有哪些機遇和挑 戰?通過一家名為億海藍的企業發展經歷,或可一窺其現狀。
站在中關村,為全球集裝箱“導航”
在位于北京中關村的億海藍(北京)數據技術股份公司辦公區,幾位工程師正在分析航運大數據,為金融領域提供全球范圍的大宗商品流動信息。
雖然只有不到200人,但這個位于北京中關村的辦公區,卻掌握著全球所有港口、1000多萬條航線的船位實時數據,能夠為全球集裝箱物流跟蹤數據服務。
2003年成立以來,億海藍做了三件事:航運大數據、航運電商平臺、航運物流金融。
這三件事抓住了航運業發展的關鍵機遇。全球貨物貿易90%依靠海運完成。媽媽們海淘的奶粉什么時間從新西蘭裝船離港?未來一個月多少噸煤炭、原油、糧食會卸貨在青島港?這些信息對于海運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但在以往,這些信息是分散、不準確的。
同時,航運環節之間信息傳遞不及時。貨主發貨時,往往需要多層轉手才能完成訂艙。中間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
互聯網技術興起之后,迫切需要通過新技術解決上述問題。2004年,億海藍旗下“船訊網”開始提供AIS船位追蹤服務,12年來積累了大量數據,聚攏了超過200萬用戶,成為規模較大的實時查詢船舶動態的公眾服務網站。
就在“數據”這塊穩定且高利潤的領域“風頭正勁”之時,億海藍決定將基礎數據服務免費,打造“航運電商平臺”。2011年,“快艙網”上線,支持線上訂艙、支付及貨物跟蹤。
2015年,億海藍在新三板上市,并完成兩輪融資,將兩個新的領域繼續發力:集裝箱車隊運輸管理系統和航運物流金融。
行業“痛點”就是發展機遇
在多年的摸索中,億海藍找到戰略布局的途徑:行業“痛點”就是企業發展機遇。
201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為16%,在效率上與發達國家仍然有不小差距。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較2015年降低2個百分點。
“我國海運物流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配套的貨代、車隊等中間環節整體處在小而散的狀態,難以整合形成集約化優勢,從而造成效率較低、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物流企業不賺錢的"多輸"局面。”億海藍總裁韓斌說。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三方面發力:一是物流信息的透明;二是物流業務的信息化;三是滿足物流企業的資金需求。
通過基礎數據服務,第一個問題基本可以解決。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億海藍開發了“集裝箱車隊運輸管理系統(TMS)”,連接船東、貨主、車隊、司機等運 輸相關方,有效解決行業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問題。目前,平臺月交易量已超過50萬標準箱,運費規模近10億人民幣,覆蓋了國內集裝箱拖車運力的近40%。
“與其他訂艙類平臺相比,億海藍的特點在于為行業提供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層面的解決方案。不僅解決水上運輸,把公路運輸業也整合進來,體現了"跨界"理念。”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港航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徐凱說。
第三個問題的出現是因為作為貿易源頭的出口型中小企業在傳統金融模式下很難得到銀行的金融服務。億海藍構建“海運物流互聯網平臺”,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數據,為其進行數據化授信,提供成本適中、便利的融資服務。
互聯網+航運:機遇與挑戰并存
億海藍得以發展的背后,是我國“互聯網+航運”迎來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同時,航運產業鏈上下游都存在降本增效的內在需求,而互聯網有利于壓縮中間環節,提高效率。
但挑戰與機遇并存。首先,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依托在實體業務之上的“互聯網+”想賺錢也不容易。
其次,“政務”需要更有力地支持“商務”發展。韓斌指出,目前許多業內軟件缺乏國家或行業層面的統一標準,還有一些國家或行業標準與市場情況脫離。稅務 監管和行政審批制度也不匹配互聯網經濟:比如,互聯網公司往往是輕資產運營沒有車隊,但根據相關規定,物流企業取得道路運輸許可證和開具增值稅發票,都需 要名下有運輸車輛。
第三,跨界人才儲備不足。產業“生態圈”需要創業團隊具有產業、互聯網、金融等綜合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不多。
“互聯網+航運尚處于起步階段,將開啟無限可能。”徐凱認為,它在模式和業務范圍上將有更多可能性,希望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營造行業良性“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