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硬科技、軟實力與國際化:中關村“女神”們的絲路三重奏-新華網

日期:2017-05-10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北緯40度,東經116度的中關村,人才薈萃、活力無限,這里是中國知識經濟的制高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策源地。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和參與,中關村如一艘科技戰艦揚起“開放、包容”的旗幟,將中國科技創新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分享、交流,共享科技帶來的“不可思議、妙不可言”。

 

  然而,科技創新從來不是男性的專屬,在中關村有這么一群女性,她們突破、跨界、奮斗,用她們特有的執著、敏銳和親和力,從眾多企業家、科學家、創業者中脫穎而出,在她們身上硬科技、軟實力和國際化的元素不斷碰撞、融合,為中關村繼續成為中國知識經濟的制高點、自主創新的策源地,為中國科技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貢獻著力量,“巾幗不讓須眉”是她們最好的寫照。

  【突破】

2017年5月4日,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長李靜在辦公室內。

  初見李靜,合體的灰色職業套裝搭配著絲巾,妝容精致,清秀知性。李靜并不是什么時尚主編,而是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工作近30年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副院長。

  在李靜的科研生涯中,她曾是所在科研所為數不多的女性課題組負責人,帶領團隊日夜堅守實驗室只為一個實驗結果。出色的工作和愛拼的性格讓她隨后被安排主管所在科研所所辦公司的經營,后又來到北京主抓成果轉化管理工作。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李靜對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傾注了尤其多的心血,在她看來成果轉化可以振奮民族企業,服務國民經濟發展。

  科研成果轉化是國際公認的老大難問題。科研成果如何突破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想法到市場,從成果向技術和產品轉變,從國內到國際的挑戰?十幾年的科研工作積淀和公司經營感悟讓李靜在這一問題上有更多的新點子、新方法和新思路。她認為“科技創新是核心,研究必須要結合市場來進行”。

  為此,李靜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于把科研的投入和成果最終轉化為接地氣的產品。他們結合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需求,把握研究所的項目特點,搭建系列產學研轉化平臺,科研成果轉化變得越來越“輕松”。李靜也因此收獲了包括“2015年第九屆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等高含金量的全國性殊榮。

  浙江花園集團的成功是李靜著重介紹的中科院項目轉化成功案例。浙江花園集團與中科院理化所合作讓原本經營火腿業務的公司一躍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和出口企業,讓民族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一舉打破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作為第九屆、第十屆海淀區政協委員,李靜結合政府和企業的需求不斷建言獻策,希望將自己對成果轉化的心得用于中關村企業與中科院“一帶一路”項目對接中。為此李靜在政協會議中提議:“中關村企業想要在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發展,平臺很重要。我們可以依托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等研究所,讓國內企業在俄羅斯、斯里蘭卡等國家的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中心,借助中科院科技 戰艦 實現資源整合,為發展中國家做貢獻,彰顯中國的科技實力。”而在諸多頭銜中,李靜還兼任著中國科學院婦工委主任一職。

  她主動談起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感悟:“我們要更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要能像男人一樣帶隊伍打硬仗;而回到家中,我們要轉換好角色,做一個孝順的女兒、溫柔的妻子和喜歡和孩子聊天的母親。”

  【跨界】

  2017年4月18日,漢唐自遠董事長曾向群介紹公司獲得了編號為0001號的中關村“一帶一路”國際留學生實習基地的牌子。

  “我們的技術可以讓新疆的孩子聆聽北京名師的授課,可以讓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醫生在中國專家的遠程指導下進行極復雜的精細手術!”講到自己為之不懈努力的事業,曾向群眼中充滿自豪。

  北京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漢唐自遠”)董事長曾向群的跨界充滿“傳奇”色彩。初到北京的曾向群誤打誤撞進了一家IT企業,在一年之內經歷了連連升職和公司突然倒閉。“失業”后第二年,曾向群在中關村科技園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公司,繼而將公司從主營系統集成網絡建設,發展成支持部分國家部委和北京政府應急指揮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保障的中堅力量,同時成為華為全國總代理,并成功上市。公司發展至今擁有多項專利和40多項北京科技新產品,曾助力北京奧運和APEC會議的應急指揮中心保障工作,創立的公司榮獲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自立,自強,勤學,再加上好的創意和管理能力。跨界不是不可能,女生一樣能闖IT界。”曾向群這樣總結她的跨界心得。而女性也在她公司的中層管理者中占據了半壁江,她們中的大部分都不是計算機專業科班出身。

  在公司的系統集成網絡建設業務穩健發展到“衣食無憂”時,曾向群投入大部分資金和人力轉而集中研發教育和醫療的數字化核心技術。曾向群用“艱難”來形容轉型的過程,用“靈魂得到凈化”來描述轉型后的心態。用積累了半輩子的財富去做自主研發需要膽魄,但曾向群從一開始便對此非常篤定。

  “教育和醫療一直是社會發展的兩大痛點,我希望用科技手段來最大程度解決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我想賦予漢唐自遠更多的社會責任。”曾向群帶著她的團隊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智慧教育系統和教研平臺,一系列可視化的數字手術系統和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并投放全國市場。

  “有了這些技術,新疆的孩子可以聽到北京名師的授課。其他國家的醫生也可以在國內名醫的術野觀測和遠程指導下進行一場復雜的手術,而操作簡單的數字一體化手術室系統可以將所有手術需要操作的按鈕和資料顯示在同一界面,即使小學生也可以在一分鐘內學會操作。”曾向群希望這些自主研發的技術不僅應用于國內,而且推廣到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奮斗】

“奮斗記”創始人、泰國女孩曾增金(前左一)和她的創業團隊。

  “有東南亞女子的強悍,有泰國女孩的善良,有華人的堅定精神,”這是曾增金對自己的評價。

  祖上有華人血統的曾增金,出生于泰國北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留學生,畢業前便開始組建團隊開發旨在提升生活效率的工具類應用“奮斗記”,2016年成為第一位拿到中關村“創業簽證”的申請者。

  “與其把自己歸于女性創業者,我希望別人直接叫我創業者。”曾增金說,在創業過程中她并沒有明顯體會到男女性別的差異,哪怕開發應用過程中遇到很多技術性的問題,“很多男性的項目負責人也不是專業技術出身。帶團隊做研發關鍵在于把握正確方向,找到 給力 的人,團隊協作機制就自然運轉起來。”

  不過曾增金認為在創意、想象力以及親和力方面,有時女生更具優勢。

  曾增金開發“奮斗記”的初衷源自她在大學的生活方式。她希望通過這款應用提升生活效率,記錄奮斗點滴,互相鼓勵,傳遞正能量,專注做好“最懂年輕人的目標管理工具”。目前“奮斗記”基本完成,計劃于5月在國內發布蘋果、安卓等版本,2018年9月發布英文版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

  對“奮斗記”的專注讓曾增金在畢業時決定留在中關村。但即將到期的留學簽證差點斷送了她的北京創業夢。

  2016年3月,為了給在中國工作或創業的外籍人才提供更好的出入境軟環境,支持北京創新發展20項外籍人才出入境新政策正式出臺。在仔細聆聽了中關村科技園管理委員會到北大宣講中關村試點的1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后,曾增金如獲“及時雨”。

  得益于曾增金“靠譜”的創業計劃和“第一個吃螃蟹”的闖勁兒,經過身份認證、申請國家級孵化器認可、獲得中關村管理委員會審批、公安機關許可三個多月的等待,“摸著石頭過河”的曾增金成為了第一個拿到這張中關村“創業簽證”的申請人。希望傳播正能量的曾增金還通過博客等方式向更多人介紹申請簽證的攻略,希望能為同樣有志在中關村創業的外籍人士和留學生鋪路、導航。

  “要把 奮斗記 打造成為中國市場目標管理領域的獨角獸!”

  “中國提出的共建 一帶一路 倡議讓沿線各國的互聯網合作更加國際化。我現在開發的項目以互聯網為主,團隊也充滿國際化元素。我相信隨著 一帶一路 倡議在各領域的不斷落實,必能拓展我們這些在華留學生和外籍人士的創業之路。”曾增金用流利的中文講著她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暢談“奮斗記”發展的期許,這也正是鼓勵她不斷走在奮斗路上的動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