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000931,股吧)即將成為北京與雄安新區對接的又一條新紐帶。日前,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北京將積極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切實做到雄安新區需要什么就堅決支持什么。根據中央規劃,雄安將打造全球創新輻射引領高端平臺,構建創新開放特區,為支持這一理念,北京推動設立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雄安集聚。
津冀借力中關村
蔡奇表示,雄安新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與人口的主要承載地,要從雄安新區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促進雄安新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同時設立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那里集聚”。根據中央規劃,雄安新區將構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打造全球創新輻射引領高端平臺,因而中關村未來馳援也被業界認為恰好對標了雄安的高精尖定位。
資料顯示,近年來中關村不斷加強與京津冀合作,先后在天津濱海新區、河北保定等地設立分園。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中關村支持成立了“一司一金一空間”模式,即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中關村領創空間三位一體,并著力推進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園區。其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于去年11月揭牌成立,新增注冊企業100余家;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吸引阿里巴巴、用友等88家知名企業和機構入駐。
在設立分部的基礎上,諸多入駐中關村企業也積極向外擴展,中關村管委會委員陳文奇此前披露,截至今年2月,中關村企業共設立分支機構5000多家,在河北就有2000多家,同時設立子公司2988家,天津也有1648家。
合作模式待升級“近段時間,中關村在外地設立產業園區步伐確實有提速跡象”,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朱希鐸表示,雙方主要合作模式是,由中關村發展集團代表中關村赴當地投資,成為外地園區的股東之一,并參與到當地政府建設之中,“而為了確保中關村模式、資源的對接落地,發展集團還會委派旗下全資運營公司,即中關村信息谷公司派出一支規模較小的團隊,指導外地園區的全程運營”。
不過朱希鐸也坦言,目前而言這一運營模式收效并不理想,個別外地園區依然走的是招商引資老路子,沒有真正將中關村的高精尖資源消化落地,“全國多地想要爭取中關村合作園區的呼聲依舊強烈,而要提高外地園區的運營效率,中關村還應進一步搭建科技資源對接平臺,實現裝備、專家、人才等資源的流動共享,真正起到驅動當地企業轉型升級的作用”。
而具體到未來中關村與雄安新區可能的合作模式,業內分析認為,目前中關村已經形成了高度集聚的科技創新資源,包括人才、機構、裝備等,而雄安新區未來定位中也包括創新發展示范區,可以說,兩地合作空間廣闊?紤]到中關村已有的中科院等世界級研究中心無法整體搬遷到雄安,未來致力于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的重大科學創新還需仰賴中關村資源,但更加面向市場的技術創新研發,則可以適當向雄安傾斜。
轉型服務輸出可期
不難看出,中關村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中關村相關科技成果卻更多選擇在南方落地生根,而不是擁有相對距離優勢的天津和河北。2015年曾有權威機構公布數據顯示,目前中關村的科技成果轉化中,96%離開了京津冀,河北、天津分別落地轉化的科技成果僅占中關村所有落地成果的2%和1.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江蘇省落地的科技成果有85%來自中關村。朱希鐸透露,就目前情況看,上述情況依舊未見好轉。
在朱希鐸看來,津冀留不下近在咫尺的北京的科技成果,不是因為當地需求小,而在于兩地企業對此仍不夠積極,地方政府對于科技成果在區域內轉化落地的配套服務還不夠完善。
有分析認為,目前津冀區域內多處中關村產業園先后落地,科技資源加速轉移對接,或許將有效改變長期以來中關村科技成果“舍北求南”的局面。
而隨著中關村持續向外輸出資源、人才,未來定位是否需要轉變、如何轉變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對此,朱希鐸表示,在科技成果轉移取得一定成效后,未來中關村應更加致力于服務輸出,“未來的科技發展越來越需要跨越體制障礙,實現多領域融合創新,作為科創先行者,中關村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資源整合,形成繼承創新服務體系,更好助推更多科技企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