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定律”曾被視作銀行業務開展的重要依據,即80%的利潤來自服務20%的重要客戶。而近些年,小微科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銀行紛紛試水小微融資服務。數據顯示,開展小微信貸業務十年來,中國工商銀行北京中關村支行累計發放貸款160億元,截至2016年末,客戶中73%為科技型企業,部分已完成股改、上市。
累計為520余家企業放貸
2006年,工行中關村支行被確定為第一批小企業貸款業務試點行,該支行相關負責人道出“創業”的艱辛。“那個年代,客戶資源亟待拓展、流程制度尚未完善,行領導親自參與業務辦理,與科長、客戶經理一起走訪、分析,比如是否符合進入標準、如何計算資金缺口、匹配何種融資產品等。”
隨著政策紅利的釋放,基建、房地產行業持續走熱,中小微金融服務的巨大需求開始顯現。2008年3月,工行中關村支行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掛牌,啟用存貨質押、訂單融資、發票融資等創新融資產品。截至2011年,該支行小企業貸款余額連續三年以年均5億的速度增長。而此后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房產調控趨嚴,“轉型”同樣出現在議程中。
“當時一年清退八個億貸款,看似在割肉,實則是清淤。”中關村支行負責人說道,支行與上地工商聯合作,對200余家高科技企業進行調研分析,了解到高科技企業管理者重契約、核心產品(或服務)科技含量高、商業模式新以及擁有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等情況,在2012年發放首筆針對高科技企業的信用貸款“科技通”。
據介紹,中關村支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累計支持小微企業達520余家,發放貸款金額160億元,其中73%為科技型企業,占到貸款余額的85%。這些小微企業中,已掛牌新三板的有48家,登陸創業板的有4家,還有28家企業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計劃上市。
圍繞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融資服務
上述負責人表示,此后中關村支行也明確了小企業中心的科技金融定位。2015年,中關村小企業中心升級為北京分行首家總行級小微金融業務中心,彼時科技型企業貸款戶數占比已超過70%。
公開資料顯示,隨著前期在產品和服務經驗上的積累,小微金融業務中心發放的融資產品已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金需求。除了面向成長期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通”,還與擔保公司合作,為初創期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無抵押的“創業通”產品。針對新三板掛牌的成長、成熟期企業,“市贏通”可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新三板股權質押貸款。
分行相關負責人稱:“我們不再單打獨斗,而是通過整合資源,發揮產品線條全、全球布局廣的突出優勢,針對小微企業需求全方位、全流程布局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