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關村(7.220, 0.02, 0.28%)信息谷創新中心兩周年發展紀實
2015年10月17日,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這一復刻了中關村創新文化(13.820, 0.02, 0.14%)基因的創新載體正式起航,這也標志著具備中關村基因的品牌資源、創新要素、創業精神扎根徐州,以中關村核心企業為領軍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面向全國的集聚輻射效應,在淮海城市群全面鋪開。
“我們要把多年來培育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輸入到徐州,把中關村創新創業的優質資源引入到徐州。”中關村軟件園董事長劉克峰表示,“中關村信息谷將會成為中關村與徐州共同的創新載體,為徐州在雙創大時代下的升級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在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的運營單位——徐州信息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姚建林看來,這是收獲的兩年。世界500強企業來了,國內外的企業家來了,“千人計劃”領軍人才來了……創新企業不斷在此處聚集,創業服務扎實落地,一大批創業者落地扎根徐州,創新創業活動風生水起。
如今,徐州·中關村已聚集了甲骨文、華為、聯想、神州數碼(21.600, 0.00, 0.00%)、金蝶、360、惠普、慧聰網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一大批成長性良好的中小科技企業,10月12日又正式簽約科大訊飛(57.950, 1.15, 2.02%)、盛世光明、上海利業等新客戶。隨著這些世界級企業落戶,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愈發突顯,以“甲骨文人才培養”——“華為底層云數據平臺”——“印孚瑟斯上層解決方案”的大數據全產業鏈布局也已經日趨成熟,一個類中關村的創新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形成,真正成為中關村在北京以外最具中關村特色的創新綜合體。
“帶土移植”中關村創新基因,這是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的使命所在。北京中關村信息谷公司總經理石七林提出要求:“我們明確三大工作目標作為衡量徐州·中關村是否成功的標志,即:聚集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全國科技企業,服務淮海地區;聚集江蘇籍及全國創新人才在本地創新創業,將創新中心建設成為中關村區域合作典范;將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徐州創新發展城市名片。”
按照成立伊始的規劃,到2018年,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初步建設成為蘇北領先的創新示范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淮海經濟區協同創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姚建林說:“三年的規劃目標,我們兩年就實現了。我們把中關村的管理經驗、管理模式,以及管理體制‘移植’到徐州,既有國有企業的規范,又有市場化的靈活,所以我們這列火車就越來越快。在今后運營中,也會像高鐵一樣,不斷地提速。”
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正在迅速崛起,通過中關村創新文化基因與徐州當地創新資源結合的“新模式”,在這個偉大的創新時代,點燃火種。
從“放水養魚”到“優勝劣汰”
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是繼河北保定之后,中關村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國內設立的第二家創新中心。姚建林表示:“從兩年前開始運營這個項目開始,我們就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中關村?如何在徐州打造一個完整的創新創業體系?后來確定,必須要結合徐州本地產業特色,將中關村的創新精神和理念植入徐州。”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確定了一條重要的工作思路,那就是“引高端、搭平臺、建氛圍、做示范。”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僅是把國內外一流的企業引入徐州,起到龍頭帶動的效應,還要把成長性好的企業以及創新的小微企業引進創新中心,成為“創業梯隊”。
“鼓勵創新,包容失敗”一直是中關村的創業精神,創新中心也把這種精神帶入徐州,用中關村的精神鼓勵企業發展,一些從事傳統行業的企業想轉型,想去嘗試又擔心失敗,創新中心就做他們的堅強后盾,不管是在市場還是資金上,都幫企業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當然,國內外一流的企業來了,這也意味著服務品質也要隨之提升,通過高端產業的聚集而產生“裂變效應”,這也是徐州·中關村成功的核心因素。
自從世界500強企業甲骨文公司和華為落戶創新中心之后,一些大的科技公司也接踵而至。日前,科大訊飛、盛世光明、上海利業等新客戶簽約,也使得創新中心的創新創業梯隊規模進一步增強,這也是區域創新的吸引力和魅力體現。
科大訊飛入駐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就是典型的案例。科大訊飛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軟件及芯片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及電子政務系統集成的國家級骨干軟件企業。作為中國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上擁有國際領先的成果。同時,科大訊飛是我國唯一以語音技術為產業化方向的“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
今年4月,徐州市領導找到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團隊,希望能把像科大訊飛這樣在科技創新領域有著良好發展態勢的企業引進徐州。此后,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團隊開始接洽科大訊飛,企業對徐州的發展潛力以及創新氛圍非常認可,但是核心問題是徐州與科大訊飛合作的切入點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問題,創新中心與徐州市、泉山區的相關部門不斷溝通,一起尋找科大訊飛落戶徐州后的“落腳點”,經過半年時間的不斷碰撞,最后找到了解決方案——科大訊飛的技術可以和徐州的教育結合,把語音系統引入到徐州的中學和大中專院校,同時,部分人工智能的技術也引入徐州——這樣,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發展需求,也把高科技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了雙贏。
園區如何良性發展,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引進的同時,也面臨著“淘汰”的問題。“轉型升級是陣痛,對我們而言,優勝劣汰的選擇更痛。”姚建林坦言,在創新中心建設初期,一些企業進駐園區,通過這兩年發展,發現根本不適合創新中心。“如何淘汰這些企業,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課題。我們會和企業的管理者坦誠交流,企業有難處,我們能理解。創新中心有扶持政策,但不是無限制的,扶上馬可以走一程,但是不能一直救濟。有些企業因為自身經營能力的問題,或是發展方向和時代與市場確實是不符的,就知難而退了。有些企業,我們通過幫助他們找到更適宜的成長環境,找一些低成本的寫字樓,從而幫他們找到定位,良性發展。”
從“放水養魚”到“優勝劣汰”,都是為企業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這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也是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的發展大趨勢。將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優質企業吸引到創新中心,實現把徐州·中關村建設成為蘇北地區示范引領高科技園區,成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團隊充滿信心。
做好園丁,遍灑“陽光雨露”
當好園丁,就是要搭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平臺,搭建企業與政府間的交流平臺,目前徐州·中關村的淮海雙創檢測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人才支撐平臺都已經初具規模。
這是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徐州信息谷團隊一直在思考:中關村確實有很多資源,哪些資源可以用,哪些資源不適合,這需要一個甄別的過程。不能過于急功近利,企業要來發展,需要有落地的項目,這就需要與當地政府有一個溝通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要辨別哪些創新的理念是與中關村契合的,這樣就可以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
帶土移植中關村的創新基因,與當地發展環境完全契合,建立企業創新創業的環境,幫助實現徐州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營造良好的企業成長環境,打造能讓企業良性成長的土壤——這也是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為之努力的方向。
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團隊把這些企業吸引過來,不僅為企業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也為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創新發展和城市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與此同時,在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下,一些中小企業也在創新中心聚集,形成良好創業氛圍的同時,創新的土壤也在這里產生“聚變”,“小巨人企業”也就成為創新中的“明日之星”。
通過打造類似中關村科技金融的生態系統,創新中心聯合投資機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幫助他們做大做強,實現發展和擴張,從而實現未來的上市計劃,這也是徐州信息谷團隊目前在做的工作。
通過不懈的努力,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要實現“示范效應”,不但要輻射帶動淮海區域的經濟發展,更要成為江蘇實現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板塊。
運營團隊的“本土化”,也是中關村創新基因實現輻射的重要一環。石七林說:“北京中關村信息谷公司成立的時候,我們的定位就是輕資產運營,主要目標是輸出管理經驗,在當地培養團隊,將中關村的烙印‘鐫刻’其中。”
按照石七林總經理的期望,這也是一種“創業”——扎根徐州三年,將中關村多年的管理、園區運營經驗帶入創新中心,培養一個擅長“攻堅戰”的團隊,用中關村的精神感染和帶動他們,將徐州·中關村的事業進行到底。
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關村信息谷總部的要求,姚建林表示:“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現在不一樣了。那是綠皮火車,車頭帶著車廂往前跑,現在動車比它快,是因為除了火車頭,后面還有一個車尾,一頭一尾都可以增加動力,車頭負責牽引,車尾負責推動。高鐵比動車更快,這是因為每一節車廂都產生動能。當把所有經驗都傳授之后,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火車頭’,前進的速度就會特別快,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夠提前完成既定任務的根本原因。”
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的成果,不僅僅是幫助園區內的企業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努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7.370, -0.02, -0.27%)”,帶動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而這些地級市創新創業氛圍,也提升了一個高度。同時,不僅是把企業引進來,團隊還要具備良好的服務品質,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讓企業扎根徐州,不斷擴大規模。當地政府也看到中關村在踏踏實實地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心里也很有底。
隨著中關村創新基因的悄然植入,在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沃土之上,這個聚集創新政策、創新人才、科技金融、技術平臺、交易平臺等要素,鏈接中關村+、政府+、互聯網+的全天候融合創新生態圈也正迅速崛起。
牽手硅谷,加速“國際化進程”
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和自主創新技術資源的高度聚集,吸引著嗅覺靈敏的資本蜜蜂如采蜜般追逐。如今,中關村依靠政策、人才、技術、資本“四輪驅動”,不僅成為中國的創新創業高地,也正在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局部領域“領跑者”。中關村逐漸摸索出了清晰的國際化發展軌跡并總結出了先行先試的發展模式,而這些經驗與做法也為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的“國際化發展之路”提供了范本。
6月1日,中美(徐州)2017協同創新合作發展論壇舉辦,通過徐州與硅谷的國際合作交流,借助中關村發展集團(硅谷)創新中心的資源,構建一條徐州與美國高科技資源對接的‘綠色通道’,搭建起徐州與美國硅谷、中美科技企業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橋梁,為徐州科技產業發展引進更多新技術、新模式和高端人才。
科技園區國際化,不僅是要“引進來”,還要主動“走出去”。8月8日,在北京中關村信息谷公司的助推下,徐州·硅谷科技交流中心在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揭牌。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是中關村海外戰略核心,承載著建設橫跨中美一站式高科技企業成長平臺,幫助高科技項目孵化加速,促進中美科技人才與文化交流互通的歷史性任務。
11月1日,“國際高端項目對接暨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成立兩周年活動”舉行,來自硅谷的10個最尖端原創科技的創新項目以路演的方式現場展開對接,并與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與投資機構達成意向合作,意向投資金額近3億元人民幣。徐州市副市長、泉山區委書記趙興友表示:“希望借助協同創新平臺,使來自美國硅谷的項目早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也期望憑借徐州·硅谷科技交流中心這一平臺,努力實現項目與技術對接、知識與產業結合、技術與市場互動、創業與投資共贏。”
石七林總經理對此也寄予厚望:“徐州·中關村以‘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為工作目標,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類中關村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做出了徐州的特色。舉辦國際高端項目對接會,展示國際創新交流合作工作取得的成果,也是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為徐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服務。”
國際化征程啟航,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也將大有可為。
創新火種,照亮“淮海大地”
隨著諸多項目的紛紛入駐,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將采取企業孵化、對接資金等服務形式,建立多元化創新創業平臺,啟動后期項目對接和落地工作,深入服務硅谷項目來徐落地發展。
姚建林說:“企業缺項目,我們幫助他們找訂單;企業缺人才,我們協助他們解決——一個能夠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所有問題的園區,無疑就會有好的口碑,自己也能迅速發展。這幾年徐州市的招商引資力度非常大,考察的企業家也很多,他們看完園區后,一般都會首選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中關村在北京有很好的口碑,到了徐州,口碑也是與日俱增。因為我們做的不是‘招商’的工作,而是真正的創新合作,企業的需求就是我們要奮斗和實現的目標。幫助企業實現創新理念變成市場化的產品,解決他們的各種后顧之憂,助力企業做大做強,這也是很多客戶首選徐州中關村創新中心的原因。”
從最初的40多家入園企業,到如今的230家,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面臨的不是如何招商,而是有著“幸福的煩惱”。有兩家企業同時想要一個1300多平方米的場地,這兩家企業都很不錯,發展勢頭也都很好。于是公平起見,創新中心同時通知這兩家企業簽訂入駐合同,先到先得,結果后一家企業比上家企業慢了3分鐘,因而失之交臂。
企業自身發展非常良好,不斷創造經濟效益,才能獲得更加優質的服務,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如同建設高樓大廈,根基最為重要,對于一個搭建區域創新體系的工程而言,這也僅僅是邁出的第一步。按照徐州·中關村創新中心的發展規劃,“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在中國開啟新時代的當下,他們也吹響了號角。
未來,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將借鑒中關村政策經驗,借助政府有形的手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大數據、節能環保產業的引入力度,引進優質企業;同時,借助中關村發展集團、中關村軟件園國際優勢資源,通過市場化聚集四大創新要素,推動國際合作,吸引國際人才落戶;引進兩類創新主體,聚集龍頭企業和成長型創新企業,引進一批瞪羚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增強聚集效應;依托創新中心、創新匯路演廳、雙創服務平臺、雨林空間國際孵化器、科技金融等服務平臺,聚集中關村創新創業資源,打造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總占地5.9平方公里的江蘇淮海科技城,也正在規劃當中。江蘇淮海科技城是徐州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打造的產業片區,包含徐州軟件園、礦大科技園、2.5產業園、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等建成載體及規劃中的周莊、七里溝產業研發中心,其功能定位為,徐州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和淮海經濟區最具優勢的國際性科教創新研發型綜合基地。這是打造區域性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徐州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創新驅動和彎道超越的重要支撐。藍圖畫就,這座產業新城也將在淮河大地崛起。
兩年很短暫,但帶來了以點帶面爆裂式增長,成績背后,就是即將再次啟程的“新時代”。
徐州·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這塊區域創新的“試驗田”,深植中關村創新基因的“火種”,或將點燃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