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高校、科研機構的儀器等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2006年以來,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委托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北京民協),探索實施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
近六年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以1億多元的“杠桿資金”投入,撬動了10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向園區新興技術企業開放了價值64億多元的儀器設備,并有效促進了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民間組織承接政府職能和填補科技中介服務短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啟示。
小投入撬動大開放,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發揮的杠桿效應超出預想
多年來,科技資源共享難和產學研對接難,是困擾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大難題。中關村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儀器設備、專家等科技資源聚集,但是各高校、科研機構相對封閉運行的問題很突出,缺乏對企業服務的積極性。2006年6月,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聯合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局、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式啟動了“開放實驗室”工程,具體工作委托給了北京民協實施。
原四通集團總裁、北京民協常務副會長朱希鐸說,“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主要圍繞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技術產業領域開展,按照實施章程和規定,凡是愿意參與“開放實驗室”工程的高校、科研機構在京重點實驗室,通過評審后將加掛“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牌子,并將一次性給予50萬元的資金補貼,以鼓勵其面向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企業開放儀器設備,開展技術合作。
按照規定,凡是掛牌的實驗室,對符合規定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儀器檢測項目給予價格優惠,還將獲得相當于優惠額50%的補貼,但是單個項目的補貼上限為10萬元,單個企業的年度補貼總額上限為10萬元,單個掛牌實驗室的年度補貼總額上限為100萬元;掛牌實驗室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提供符合條件的技術攻關服務,也將按50%的比例補貼企業開支。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下屬的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有價值近6000萬元的儀器,是我國重金屬領域的權威檢測機構。該中心副主任李華昌說,過去主要為礦業系統服務,2009年成為掛牌實驗室至今,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已經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的30多家新興技術企業開展儀器設備開放服務,在檢測項目價格標準上一般優惠20%到50%,去年服務總金額已經達到200多萬元。
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中要用到光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大中型儀器,如果全部購買需要投資超過1500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彥彬說,企業并非每天都要用大中型儀器,有些甚至一年都用不了幾次,如果購買使用頻率肯定不高,但是還不可或缺,讓企業很頭疼。現在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以優惠價提供檢測服務,當升公司既節省了巨額的儀器購買、維護等開支,還省去了儀器安放房屋、儀器操作人員聘用等支出,由于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的資質高和技術人員素質高,檢測結果也更具權威性。
據統計,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實施近6年來,累計發放補貼約1.4億元,每年還不到3000萬元,但是已經圍繞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七大新興技術產業發展掛牌實驗室109家,撬動開放科研儀器設備、軟件約6.24萬臺(套),總價值約64.45億元;累計補貼儀器檢測項目2779項、技術攻關項目206項,受益的新興技術企業達到1036家,帶動申請專利4136項,其中2410項已獲授權。朱希鐸說:“實施的成效之大,超出了最初的預想!”
2012年起,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的補貼范圍進一步擴大。比如掛牌實驗室和中關村企業聯合申報國家項目,申報雙方各補貼10萬元;聯合建設研發中心,申報企業和掛牌實驗室分別補貼15萬元、10萬元。另外每年補貼項目的批數也由一批,變為上、下半年各一批,預計年補總額也將達到6000萬元左右.
政府探索向民間組織轉移推動科技創新的部分職能
北京民協成立于1987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民營企業家協會之一,其常設機構秘書處現有專職人員28名。朱希鐸說,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是北京民協嘗試承擔的第一項具有政府性質的職能工作,為了把工作干好,2006年北京民協專門成立了“開放實驗室”工程辦公室,目前共有7名工作人員負責處理日常工作。
朱希鐸介紹說,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等政府部門每年給“開放實驗室”工程辦公室約200萬元經費,人員工資、場地租用、日常辦公、車輛、邀請專家、項目評審等各種開支全有了。從性質上講,這其實是政府在轉變職能之后,以市場方式購買民間組織的服務,花錢不多,而且節約了行政編制、人員、車輛、辦公場所等大量行政資源。由于實施得比較成功,近年來北京民協又受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的委托承擔了政府采購等其他具有政府性質的職能。
此外,作為民間組織,北京民協受委托實施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還有政府部門不具備的驅動力和工作基礎。朱希鐸說:“快六年了,我們一家家地走訪,了解企業的需求,聽取完善'開放實驗室工程’的意見,工作充實多了。如果不積極服務,哪家會員企業愿意參加協會,愿意交會費?另外協會有群眾基礎,與企業聯系緊密,也便于開展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等人評價說,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實際上有兩部分性質的工作:一是政府對北京民協的職能委托,比如組織工程實施,評選掛牌實驗室和項目、發放補貼等工作;二是北京民協作為民間組織的工作,比如了解企業需求,提供服務等等。以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為平臺,這兩種性質的工作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實現了政府、企業、掛牌實驗室、協會四方都滿意的多贏局面。
“老協會”承擔新職能,填補了科技中介短板,找到了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抓手”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的社會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健全,科技代理、咨詢、評估、推介、交易等中介服務結構少,服務能力也非常弱,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短板。部分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與企業聯系緊密,對外交流合作也比較多,這種一手托多方的特點,決定了發揮好其功能,可以緩解當前我國因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造成的產研對接不暢問題。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虛擬現實技術實驗室副主任黃河舉例說,北京民協的副會長朱希鐸、張本正等人,都有創辦高科技企業、擔任高科技企業掌門人的經歷,又都有科研背景,他們的產學研信息靈敏,與企業、科研單位也彼此熟悉,實際上具備了提供類似于第三方服務的能力。
為了實施好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近六年來北京民協組織掛牌實驗室和企業開展了200多次“雙走進”、產研“分領域對接會”等交流合作活動,促開放,增了解,發布信息,推介成果,無形中在產研雙方之間充當了中介機構的角色。
比如,北京民協每月按行業領域,組織兩次左右的掛牌實驗室、企業“分領域對接會”,會上實驗室向企業推介科研成果,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企業則向掛牌實驗室了解科研信息等情況。
李華昌說,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實驗室開放之門,也打開實驗室與企業合作之門,產研雙方的收獲實際上遠遠超出了補貼本身。很多科研機構參與這項工程,并不是看重補貼款,而是不想錯過交流時蘊藏的合作機會。他舉例說,掛牌兩年多來,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通過提供檢測服務,對一些企業的了解日益深入,目前達成了一批產研合作項目。比如去年中心聯合當升材料公司等四家科研單位、企業,聯合申報了“鋰電池材料的系列技術標準制訂”的國級家項目。
此外,北京民協還即根據掛牌實驗室、企業的需求,分別為雙方尋找符合條件的產研合作對象。這些服務工作,也都促進了產學研對接。比如去年4月份,掛牌實驗室中國建材研究院申報了一個關于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專項,按照要求必須與企業共同實施才能獲準立項。相關合作信息通過北京民協“開放實驗室”工程發布后,北京時代集團第二天就跟其達成合作,目前經費額達4400萬元的重大科技專項已經申報成功。
據統計,五年來,掛牌實驗室、企業借助北京民協搭建的交流合作平臺,達成的產研結合項目不斷增多,其中產研兩方聯合申請國家科研項目94項,成功轉移技術成果51項,共建企業實驗室77個,并聯合培養人才1100多人。一些企業負責人說,科技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過去感覺就像口號,現在才覺得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