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在通州建設首個社會資本辦醫“集聚區”——國際醫療服務區,目前已納入衛生“十二五”規劃。記者昨天獲悉,香港醫管局已加盟該區域,將為兩地患者開通“雙向轉診”通道,意味著北京患者將可隨香港專家“轉院”至香港。
社會辦醫將有“集聚區”
昨天,記者從北京市政府主辦的“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項目發布會”獲悉,今年內,位于通州區潞城鎮內,同時具備醫療、教學、科研、養生、康復功能的“醫療中關村”即將開工,2016年一期將正式對外營業。
今后,“醫療中關村”將建成北京首個社會資本辦醫“集聚區”,主要通過吸納社會資本,打造高端醫療產業集群。
通州區區長岳鵬介紹,未來“醫療中關村”的主要服務對象將是有高端醫療需求的人群、疑難雜癥患者、來華工作或居住的人士,相當于承接醫改之中,公立醫院剝離出的“特需醫療”部分。
“目前國際醫療服務區前期籌備工作已就緒,即將進入實質建設階段。”他表示,2020年,園區基本建成1至2家綜合醫院、8至10家專科醫院,提供床位7200張,年門診量預計460萬人。
香港醫管局加盟園區
昨天,通州區政府同多家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香港醫管局。據悉,雙方將在園區共建臨床中心,京港兩地醫療專家可互動,患者還將實現“雙向轉診”。按照初步規劃,“雙向轉診”通道建立后,兩地患者將享受一種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即病人“跟隨”醫療專家,可在京港兩地之間轉診。
通州區副區長于世疆表示,園區一期將主要引進心腦血管、腫瘤、婦科等方面的醫療資源。目前,北京大學腫瘤國際中心、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東區等都已確定落戶園區;園區還將建一所中美兒童醫院。
■ 追問
園區如何吸引醫院加盟?
按照“醫療中關村”的目標,2020年園區一期整體建成之后,就將聚集3萬醫療、醫學專家,帶動10萬人就業。園區如何吸引社會資本、高端醫療機構“加盟”?通州區副區長于世疆指出,將會針對不同合作伙伴,設計靈活的合作模式。
其中,一種是吸引院士、專家牽頭,建設獨立醫院。同時,也將吸納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醫院。另外,還將發展“醫療地產”的模式,即政府建設醫院,再以租賃、出售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
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也表示,園區建設已經寫入北京“十二五”衛生發展規劃。為此,政府也將落實社會辦醫鼓勵政策,在資源組織、行政審批方面予以幫助。
■ 背景
每年五千萬外地人在京求醫
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昨天介紹,北京地區醫院年門急診量約1.6億人次。其中,5000萬是京外人士。“十二五”期間,醫療服務總量可能突破2億人次。
據了解,目前北京很多醫院實際門診量都已遠超設計標準,醫療需求量非常大,并已呈現多元化、國際化需求。而傳統由政府提供的醫療資源主要定位于基本服務,難以滿足高端要求。
規劃亮點
1.“陪護酒店”
園區內將配套建設一批“陪護酒店”,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重病患者提供陪護照顧服務。園區的生活配套板塊中,將包含養老公寓、健康養生會館等。
2.“中醫療養”
中醫在康復療養、健康管理、養生養老等方面具備優勢,按照計劃,園區特設中醫組團板塊,將包含中醫療養服務;另外還規建一個面向世界的中醫文化特色產業園。
3.“仿真培訓”
園區將規建醫療教育體系,包含醫科大學、國際護理學院等;并將設醫學商學院,培養醫院管理方面的人才。園區還將設置一個“高仿真醫學模擬培訓中心”,幫助醫學生進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