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新政助力未來30年中關村一定會有"原創"

日期:2011-10-21  來源:中國投資
[字體: ]

  從2010年12月至今短短5個月,國家層面陸續出臺多項系列支持政策,賦予中關村引領全國走創新發展道路的重任。

  對于集聚了大量高端創新要素的中關村而言,下一步創新重點的選擇至為關鍵。云計算,代表著未來信息產業技術、應用與服務的發展趨勢,成為中關村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步。

  世界范圍內云計算概念的提出不過短短數年,在這個與國際巨頭同步競爭的平臺上,中關村依靠將云計算與具體產業技術優勢緊密結合的特質,推出一批創新技術產品及服務平臺,搶占行業高點。

 
 

  隨著《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下文簡稱《規劃綱要》)的正式印發,中關村的未來戰略定位已然明晰為: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從1988年的“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2009年的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始終領航國家自主創新步伐。

  貫穿其中的,則是國家對中關村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傾斜。2010年12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下文簡稱《條例》)審議通過并施行,2011年2月,國務院批準通過的《規劃綱要》,使得中關村“1+6”新政正式運行。

  示范區總收入到2020年要達到10萬億,成為《規劃綱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目標。而保障這一目標順利實現的強大平臺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已經成立,同時,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策也在陸續實施。6條新政策涉及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改革、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科研經費分配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以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多個關鍵環節。在參與規劃的諸多專家看來,明確定位及6項政策使得中關村的10萬億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規劃助力創業

  在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看來,中關村的新戰略定位中的前4個戰略定位,其實是對中關村歷史和現實的總結,對已有功能和定位的強化。

  “而最后一個表述戰略產業策源地,是最有分量的”,趙弘說,定位為戰略產業策源地,正是基于中關村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源頭,每一項技術源頭背后,都蘊藏著孵化為新興產業的無限潛能。未來一段時間,中關村要著力培育出自己的新興產業,這同時也是中關村面臨的挑戰。

  “未來30年,中關村一定會有"原創",誕生"想都想不到"的產業”,趙弘認為,這正是《規劃綱要》的一大亮點。

  除此之外,中關村的戰略定位也同時代表著與“科技北京”的相互融合。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在談到“科技北京”行動計劃時,也同時提到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其主要載體,便是中關村。今年開始,北京市也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億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主要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

  發展到今天的中關村,在產業創新之余,更加希望能夠借鑒硅谷所代表的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模式,使擁有技術的創業者沿著創業、風險投資、上市、天使投資、技術轉移的路徑生長發展。

  趙弘說,中關村正在向這一模式邁進。去年,中關村有36家企業上市,而且,近幾年每年都有10家左右的企業上市。目前,中關村擁有上市公司總數175家,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額合計近1600億元。截至目前,中關村核心園區股權投資機構達到288家,股權激勵試點單位達到23家,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89家。今年3月,中關村政府與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等機構簽署了5方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納斯達克海淀工作站,企業海外上市渠道將更加通暢。

  政策突破體制桎梏

  更為重要的是,將在中關村試行的6條新政策,針對多年以來制約中關村科技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事實上,“產權”問題始終是中關村諸多企業難以擺脫的體制桎梏。諸多高校、科研院所控股的高新技術企業,解決不了關鍵技術人員和核心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就難以激發創新力和創造力。以清華紫光為代表的諸多高新技術企業,其創始人從無到有地創立了公司,卻由于體制原因難以獲得企業股權激勵。中關村產權制度的矛盾和問題,嚴重束縛和阻礙了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目前僅中關村就有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存在著產權不清的問題。而全國幾十萬家民營高科技企業,更是普遍面臨著產權問題的困擾。

  作為先行先試政策中重要的一條,財政部科技部兩次聯合下發文件,明確了中關村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的實施主體是中央級事業單位全資與控股企業。在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中,對中關村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權形式獎勵個人的,加大了稅收優惠力度。這個政策針對的問題是,各類高新技術企業里的骨干科研人才或高管,獲得股權激勵后,按現行的所得稅法,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便出現了尷尬的境地。

  比如說,一個骨干科技人員獲得了100萬的股權激勵,但這只是賬面資產,能否變現還不確定,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業期的經營風險很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次中關村1+6新政里,也特別出臺了這樣的新政:對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獎勵,技術人員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據悉,2010年,已有350家單位參加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有關部門已經批復40家單位的激勵方案。

  “我把它看做中國特色的股權激勵,以政府對創業者的激勵形式來體現”,趙弘說,“雖然仍需繼續深化,但這一步已非常不易”。

  而處置權改革,更是多年夙愿一朝得償。科技成果產業化始終是一道難題,此前相關政策中,將中央級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歸為了國有資產,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中關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屬于中央級事業單位,處置自己的技術時,不得不報財政部審批。因此,高校承擔的科研項目,轉化率很低,新的科研成果出了論文,便束之高閣。

  此次《規劃綱要》中明確規定:推進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中央級事業單位處置科技成果,價值在800萬元以下的,可由本單位自主處置。

  為了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各個創新環節更好地組織起來,首當其沖便是改變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不能讓科技人員搞科技成果轉化得不到應有的評價,搞了轉化卻因為沒有論文評不上高級職稱。根據《規劃綱要》和《條例》的相關規定,示范區“將建立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適應的職稱評價體系”,“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共建科研實體,聯合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活動”。

  趙弘對記者表示,下一步,中關村的體制機制創新,核心仍應該放在大學、科研院所國有資產管理機制的改革上,讓大學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科研人員下海創業,使中關村成為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園區。

  產業集群亟待加強

  在5月18日舉辦的中關村創新論壇上,多位專家表示中關村目前的發展態勢只是產業“集聚”而非產業“集群”。企業間的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顯,企業和機構間的產業和技術關聯性不強,缺少與區內產業配套的外商投資,都使得產業發展受限制。

  據北京市社科院對中關村的摸底調查顯示,中關村的企業數量雖已達到上萬家,但產業鏈條并未形成,實際上有大企業而缺乏龍頭企業,也沒有龍頭產業。盡管中關村企業自主開發的技術占了3/4,但卻沒有多少核心技術。而且進入商品化階段時,多數企業卻與外地企業合作,依托外部平臺。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和上下游關系尚未形成,企業的集聚效果微乎其微。

  在中關村內部,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中關村匯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了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為龍頭的232個科研機構,約50萬科技大軍,比硅谷還多20萬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致使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并未較好地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的重要外溢來源和科技創新始發性資源的重要供應源,沒有發揮產學研的合作機制。

  目前中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體系。區內的風險投資機構進入,這樣難以扶持缺乏資金的優秀項目和創業者,對大型高技術創新項目更是無能為力,這就使得產業技術與資本不能自由組合,不能形成高技術產業集群。

  為此,《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出,重點打造八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這八大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產業、裝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文化創意新興產業。

  在趙弘看來,這一提法并非空穴來風。在2010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綦成元就曾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高技術服務業為主的龐大的產業群,其中許多產業的規模在全國都占有相當的比重。

  中關村管委會也就此提出“十百千工程”,全方位地制定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促進企業跨越式發展。爭取到2012年,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元規模企業、產業帶動力大的百億元規模企業和高成長的10億元規模企業。以企業發展進一步帶動產業集群。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