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1+6"新政改變了什么:中關村科技體制改革記

日期:2012-07-03  來源: 科技日報
[字體: ]

 深化科體改革

  中關村再一次改變著中國。

  2011年2月25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中關村“1+6”政策和規劃綱要動員大會上,《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正式印發。

  在《規劃綱要》中,中關村的戰略定位被概括為“三區兩地”: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和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

  從“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過去20多年里,中關村始終被寄予探索中國特色創新道路的厚望,這也促使其不斷先行先試,成為國家高新區機制體制改革的領頭羊。

  去年的這個春天里,中關村立志在未來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在壯志的背后,中關村的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

  伴隨《規劃綱要》批復,中關村“1+6”新政正式運行。一個支持這項戰略付諸實施的強大平臺——中關村創新平臺,在2010年最后一天成立。與此同時,深化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陸續實施,內容涉及股權激勵、科研項目經費使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諸多方面。

  “堅冰已經打破。”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坦言,“只要我們一步步堅定不移地朝前走,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在政府層面破解“九龍治水”:北京可以出現更多聯想

  柳傳志長久以來總會感到政出多門的無奈。

  “北京不該只有一個聯想。”在2011年的動員大會上,他借機道出內心的困惑。

  “高新技術產業化是個系統工程。一直以來,我國由若干部委管理,大方向一致,但做出具體政策細則相當困難。”柳傳志以聯想股權改造為例,闡述政出多門的尷尬,“當年,如果不是劉淇書記親自抓,用會議紀要代替具體政策條款,聯想絕對不會有今天。當時,如果能把紀要變成細則,北京今天就不該只有一個聯想。”

  近年來,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變化明顯,但“九龍治水”的現象依然存在。

  科技管理職責,分屬20多個部門和機構,各部門之間事權界定不夠清晰,職能交叉重疊現象突出。

  “如今,人們都在講‘政產學研用’,我認為,‘政’字尤為關鍵。搞好‘政產學研用’,首先在于‘政’字上面的協同創新。”時任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燕友認為,“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從整合資源上做文章。”

  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煙霧尚未散盡,國務院作出決定,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精力統籌資源,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完善組織和領導機制,在中關村里,建立了由科技部牽頭、20多個國家部委參與的部際協調小組。以此同時,有關部委與北京市組成部市聯合工作組。

  在北京市層面,組成以市長郭金龍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北京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成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的專項工作組。

  “1+6”新政的推出,被業內人士視為中關村科技管理統籌“新的里程碑”。

  所謂“1”,就是北京市會同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的中關村創新平臺,對跨層級審批和跨部門審批加強協調和督辦;所謂“6”,就是各部委在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策。

  “‘1+6’政策,絕不弱于美國政府對硅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當然,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差距。不過,堅冰已被打破,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柳傳志說。

 針對“國家隊”進行產權破冰:不讓金錢困住創新熱情

  中國技術交易所董事長熊焰,一直在打造“技術、產權、交易”的“三維空間”。

  在他看來,推動科研院所股權激勵,對中國技術市場具有劃時代意義,“股權激勵是中技所在技術產權化方向的一個探索。技術只有產權化,才能被引入企業,產生新的價值增值”。

  不過,他的這種理念,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并未在“國家隊”里形成共識。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轉制企業,集聚了中國最雄厚的科研力量。但在這些“國家隊”里,科研人員申請項目、做課題、寫論文、結題報獎,往往就是科研的全部。在這里,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早已見怪不怪。

  在這種情況背后,“產權”或“所有制”,成為今天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桎梏。

  清華紫光等企業,科研人員甚至創始人,受困于股權激勵。他們從無到有地創立公司,卻難獲股權激勵,與財富無緣,這與創業的巨大付出不符。久而久之,在“國家隊”里,科研人員的創造力難以充分發揮。

  作為參與制定《規劃綱要》的專家之一,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所有制之結”是中關村實行自主創新并真正成為示范的核心環節和最大難點。由此導致了兩個現象:其一,從決策機制來講,具有國有股權色彩的聯想、方正確是民營企業,但其“紅帽子”對發展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其二,如今,高校院所已有成為新的“象牙塔”的趨勢,很多科技人員不屑于創業。

  在王德祿看來,這種現象和改革開放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分不開。本來國有資產管理的核心是國有企業,但現在這種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路延伸到大學和科研院所,延伸到科研經費,一步步困住了科研人員的手腳。

  不讓金錢困住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加快股權激勵試點——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權激勵試點;在院所轉制企業以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進行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

  財政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明確中關村股權和分紅權激勵試點的實施主體是中央級事業單位全資與控股企業。

  “我稱之為中國特色的股權激勵,以政府對創業者的激勵形式來體現。當然,這些仍需深化。”王德祿認為,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核心仍應放在大學、科研院所國有資產管理機制的改革上,讓大學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科研人員下海創業,使中關村成為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園區。

 面向企業營造創新生態:讓更多“草”長成茁壯的“苗”

  “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我們常常被忽視。”

  不少科技型企業抱怨,按照現行體系,初創期的小企業容易被政府忽視。

  對于諸多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自主創新并非易事,把自主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更加困難。

  一方面,由于技術和產品較“新”,市場對其缺乏了解,往往持質疑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大都囊中羞澀,無法開展大規模市場推廣和營銷,在產品問世之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站在市場門口“望洋興嘆”。

  “政府要做的,不是把企業賣不出去的產品賣出去。”在碧水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看來,政府要通過環境的營造,助推“企業研發和打造品牌”。

  中關村的改革從“什么是高新技術企業”入手。

  按照現行規定,高新技術企業是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注冊1年以上的居民企業。

  在“1+6”的探索中,科技部等部委在中關村實現了對于科技型企業的“量體裁衣”。

  增加反映創新成果的“國家新藥、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經審(鑒)定的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國防專利、技術秘密”作為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注冊滿半年不足1年的企業,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科技人員與研發人員所占比例的規定,且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成本費用支出總額20%以上的,可申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根據初步估算,中關村有3000家企業可以直接受惠得到認定,享受到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并將成為新三板后備軍。

  與此同時,中關村在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撬動市場上發力。

  北京科興的殷曉梅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2009年4月25日,世衛組織公布墨西哥和美國出現豬流感疫情;6月19日,北京市政府就與公司簽訂了200萬人份疫苗的合同。北京市提前支付300萬元訂購款,支持了我們甲流疫苗的研制和生產。北京科興得到了發展,中國也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甲流疫苗的國家。”

  面向企業營造創新生態,中關村的“1+6”改革,讓更多“草”長成茁壯的“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