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中關村人才特區凸顯三大頂層設計

日期:2012-07-09  來源: 北京商報(北京)
[字體: ]

中關村人才特區特在哪?

區位

首都北京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中關村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空間布局,是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

政策

去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與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明確了13項特殊扶持政策。隨后的5月,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配套實施6項重點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政策。

機制

目前北京市與19個國家部委共同組建了中關村創新平臺,打通各類要素流動和配置渠道,著力構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體制機制。

平臺

中關村人才特區正在積極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兩大“發展極”。

通俗地說,頂層設計就是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是理念與實踐間的藍圖。以“騰籠換鳥”方式建設中關村科學城;專為“千人計劃”人才打造的未來科技城;立體化吸引、扶持人才發展的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這些頂層設計為中關村人才特區的建設完美地拉開了帷幕。這些頂層設計不僅是一流的,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一流頂層設計之

中關村科學城

“騰籠換鳥”成為科技創新“大腦”

政產學研用開創性的體制機制,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動機,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強大引擎、全中國聰明絕頂的人扎堆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高端人才、社會組織及政府“六位一體”的協同創新,讓建設不滿兩年的中關村科學城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在“中國制造”轉到“中國創造”的背景下,2010年9月,中關村科學城啟動建設。一不新增土地資源,二不進行大規模建設,以“騰籠換鳥”的方式,引進重大項目;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中各類創新要素的活力,推動科學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北京理工大學先進技術研究常務副院長戴斌看來,中關村科學城絕對是“一流的頂層設計”:“抓得好,抓得巧,抓到點子上了。”

中關村科學城位于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周邊,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匯集了重點高校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上百家,聯想集團等6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科技創新最前沿的地區,集聚了一批站在時代最前沿的創新精英。

目前,共有46家中關村科學城簽約授牌單位啟動建設了48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特色產業創新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了45個新型研發機構和實驗室,扶持了國機集團、北京理工大學等27家單位的62項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中關村科學城已成為人才聚集度高、產業規模大的創新創業示范區。

根據《中關村科學城(2011-2015)發展規劃》,在5年時間內,中關村科學城將聚集3萬名左右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培育形成4-6家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大企業,孵化壯大上萬家“專、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業;同時要打造一批行業一流的特色產業園,聚集企業總部及研發機構。

規劃提出,今后5年,科學城將實現“三個提升”,即原創能力顯著提升,年專利授權量達1萬件以上,年均增長30%;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年技術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技術交易額占全國25%;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帶動北京、輻射中國、鏈接全球的高技術產業基地。

到2015年全部建成后,中關村科學城建成面積將達到680多萬平方米,其中將有30%的面積與社會共享,可為海淀區新增發展空間200多萬平方米。

未來5-10年,中關村科學城將力爭被打造成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企業研發總部云集、高技術服務業發達、科技創新創業和國際科技交流活躍的現代科學新城。到2015年,中關村科學城技工貿總收入將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一流頂層設計之

未來科技城

打造“千人計劃”專屬空間

經過3年的建設,未來科技城已初具雛形。高端人才在這里形成集聚,已擁有110名“千人計劃”中的專家學者。

未來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人才的科研將得到充分的財政支持,并享有很大的研究自由空間。央企負責建研發基地,學科帶頭人需要的研發設施和輔助人才,央企全部配齊。

一個全新運行機制的人才特區輪廓已經清晰。據介紹,未來科技城將借鑒國際一流科研機構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大科研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力度,探索建立企業投資為主、國家支持為輔的科技投入體制,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研協作機制,建立研發機構負責人按照有關規定自主決定團隊成員聘任、研究內容或技術路線、科研經費使用等的內部運行機制,建立以期權股權等方式分享利益的長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積極作用。

記者了解到,未來科技城于2009年7月28日開建,是中央組織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為深入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中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而建設的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研發機構集群,將打造成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領科技創新的研發平臺、全新運行機制的人才特區。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科技發展規劃,將把未來科技城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引領我國應用科技發展方向、代表我國相關產業應用研究技術最高水平的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創新人才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目前,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和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兩家央企研究機構正式投入運營。第一批落戶未來科技城的15家央企項目也已全面開工,預計明年將全部投入運營。年底之前,國電項目以及電信、華能、中糧、武鋼、鞍鋼和國家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國網、中鋁、中國電子、中國海油在建樓座封頂。

數據顯示,第一批落戶的15家央企資產總額占全部央企資產的27.7%;利潤總額占全部央企利潤的18.7%。這15家央企將設立眾多研究院所,在全世界廣招人才。

一流頂層設計之

中關村“1+6”政策

實現短期人才迅速集聚

談及人才發展環境,中關村是最好的,這是許多企業家的共識。而這得益于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中關村通過推出一批特殊政策、機制、平臺,讓人才在短時間內迅速匯集,中關村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人才特區。

來自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在中關村創新創業的人才超過了80%:北京地區入選“千人計劃”的629名人才中,在中關村園區的有490人;入選“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01人中,中關村占238人。

為支持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國家和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去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與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明確了13項特殊扶持政策;時隔兩個月,北京市又制定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配套實施6項重點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政策。從人才科技經費使用、進口特需品稅收優惠、簡化結匯手續、重大項目資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戶、出入境、醫療、家屬安置各方面,人才特區都實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人才的集聚為中關村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中關村高校院所和企業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北斗導航系統終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2011年,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783.2億元,5年將近翻一番;共參與創制和修訂國際標準70項、國家標準1150項。

人才的集聚,也讓“在中關村創業”的熱度再次升溫。近年來,中關村每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3000家,2011年達到近4000家。超過兩成的企業2011年收入增長50%以上,5年年均增長超過30%的企業達2271家。

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將采取“兩步走”方針,今年將初步形成人才特區政策體系,聚集包括海外留學人員在內的3萬名左右的高層次人才,2015年將全面建成國家級人才特區,聚集包括海外留學人員在內的5萬名左右的高層次人才。

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介紹,未來5年,中關村將繼續大力聚集拔尖領軍人才與科技創新要素,培養高素質的企業家和創業團隊,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自主創新平臺、創業支持體系和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環境。

延伸閱讀

中關村人才特區

2011年3月14日,中央組織部等15家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與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標志著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工作進入全力推進階段。

建設人才特區,就是要在特定區域實行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事特辦,率先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構建與國際接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于科學發展的人才體制機制。要通過建設人才特區,大量聚集拔尖領軍人才,促進各類人才的全面發展,依靠人才智力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形成新的科學發展優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