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物:紀世瀛
北京市應用科學研究院院長
“三十一年來,我一直堅持在中關村創業,親身經歷了中關村從一個農村小鎮,發展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全過程,”年近70歲的紀世瀛說,“如果不是黨中央及時肯定了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就不會有中關村的今天!”
逃荒孩子走入科學殿堂
解放前,紀世瀛出生在北京昌平九里山下一個非常貧苦的農民家庭,四歲隨父母逃荒到了張家口外。“1949年,共產黨解放了我的家鄉,我才回到北京老家,背起書包走進學校。”紀世瀛說,1962年他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如果沒有共產黨,我這個當年逃荒口外的苦孩子,怎么可能登上中國最高的科學殿堂!”
中關村迎發展機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改革開放精神的鼓舞下,1980年10月,紀世瀛和陳春先等人創辦中關村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當時只有半間舊庫房、七八個人、500塊錢,他們卻干得熱火朝天。然而,“民辦民營”這個新生事物很快遭到質疑和非難,此時,紀世瀛已經辭去公職,沒有退路。“在這最危難的時刻,又是黨把我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83年1月25日清晨,他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老紀,快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中央肯定了咱服務部的大方向完全對頭,應予鼓勵!”黨中央的一聲呼喚,中關村沸騰了!民營科技企業像雨后春筍,很快布滿中關村大街。
62歲堅持入黨
“黨的十六大開幕的當天夜里,聽說民營企業家也可以入黨了,我激動得一夜沒有睡覺,連夜寫了一份長達25頁的入黨申請書。”62歲那年,他終于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2006年7月,紀世瀛被診斷為胰頭癌。“在我病危期間,黨和政府十分關心我的病情,特別派了專家組會診治療,企業家朋友給我送來中關村自主研制的抗癌新藥。”紀世瀛說,在黨和企業家朋友的深切關懷下,他終于戰勝病魔,還創辦了北京企業管理學院,至今還戰斗在中關村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