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投入9000萬元提升中小學校園文化品質 中關村中學開創“偉人文化”德育模式
周恩來勵志館成海淀首個德育基地
10月23日,海淀區教育系統學校文化開放周在北京中關村中學啟動。據了解,北京市將“學校文化示范工程”列為今后一個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重點實施的八項工程之一。海淀區為此將專項投入近9000萬元支持中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關村中學剛剛建成開放的周恩來勵志館被授予第一個“海淀區德育基地”。
海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校園文化周活動意在展示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發現和培育一批學校文化建設的示范校,整體推進和提升海淀區學校文化建設。其中,中關村中學13年致力于挖掘偉人精神育人的巨大潛力,創造的“偉人文化”德育模式得到海淀區教育系統及專家認可,并將該校剛剛建成開放的周恩來勵志館作為海淀區首個德育基地。
記者了解到,中關村中學多年來以“恩來精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切入點,構建了特色德育模式。該校不斷挖掘恩來精神在新時期的時代內涵,用“尚德”的精神培育學生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愛國激情和社會責任感。中關村中學“學習偉人周恩來”活動已系列化和課程化。從1999年12月,中關村中學第一屆“周恩來班”誕生至今,該校已評選出31個周恩來班。“周恩來班”早已成為學校班級建設的最高目標,同時為提升學生和教師個人素質,學校設立了“周恩來獎章”,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激發老師爭優創先。他們還開設的“恩來詩話講堂”,讓學生通過詩歌的形式感悟恩來精神,深化偉人文化建設,并出版了德育校本教材《周恩來詩集詳釋》。作為海淀區首個德育基地,周恩來勵志館集周總理生平、成就和該校13年學習偉人活動歷程和成果于一體,在現代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將偉人文化納入課程體系,形成了精品課程。同時,勵志館還將借助社會大課堂的渠道,發揮輻射作用,惠及校內外更多的學子。
中關村中學校長邢筱萍介紹,學校堅持以育人目標和特色發展引領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原則,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視線所到、足跡所至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和啟迪性的文化精髓,都形成熏陶性和感染性的美育景觀,用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比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三尊偉人雕像、民樂廳、管樂廳、舞蹈廳、合唱廳、天象廳、啟示廳、地學廳、野生動物標本館等。目前中關村中學校已初步形成具有中關村中學文化特征的現代化建筑、花園式環境、文化場氛圍的校園物質環境,營造出一種愛國、愛校、愛科學的育人氛圍。
另外,借助毗鄰中科院的地理優勢,中關村中學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重視挖掘和利用地域教育資源,將“院士文化”課程融入到德育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關村中學征集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及著名科學家錢三強、陳景潤、袁隆平、王選、鐘南山等150多位院士為該校的題詞,并建設院士題詞墻及院士題詞室,激勵學生成長。同時,學校教師親自采訪,撰寫了《院士的故事》一書,作為學校校本課程。該書在201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