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讓沉積資源活起來

日期:2013-08-27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 ]

 

“不同于其他實驗室,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有一個實的平臺。辦公室有專人負責,北京民協進行管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總負責人朱希鐸說。

在他看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有效的新制度安排,體現了政府職能的創新、政府推動產學研的組織創新以及科技體制的創新。”

2006年啟動以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已先后進行了七批掛牌,目前掛牌實驗室達到134家。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已發展成為集科研人才、專業設備、高精尖技術及產業化項目信息等多種資源于一體的開放創新平臺。”朱希鐸說。

521”模式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集中體現了政府委托民間組織承擔政府專項工作,充分利用了協會貼近企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朱希鐸看來,這正是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在機制體制上的破題。

他分析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五位一體”,“政府,提供政策發布、資金鼓勵和驅動、方向引導以及過程監督。社會組織,是一個全職的實體的服務平臺,為各類主體提供服務。大學,積累和提供創新的技術資源和成果資源。研究機構,以各種不同的創新模式和機制體制來探索中間服務平臺的支撐和體系。企業,作為市場化和產業化的主體”。

“政產學研介”以組合拳的形式發力,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探索出了“521”產學研合作模式。

朱希鐸解釋,“5”指五種類型的共建聯合,“2”指兩種類型的委托服務,開放實驗室為示范區企業提供委托測試認證、開放實驗室為示范區企業提供的研發服務;“1”指實驗室和企業之間的成果轉移。

激活沉積資源

“開放實驗室激活了沉積的資源,讓高端科研設備更加高效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所長齊廣海說。

在過去七年里,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激活了北京沉積的價值幾十億元的高端科研設備,面向示范區企業開放共享檢測和研發設備70299臺(套),設備總價值近71.6億元,大部分設備屬國內外先進水平。

“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經過多年積淀,借助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的政策推動和支持,極大地推動了科技資源的整合、開放和共享。”齊廣海表示,研究所承擔的大多數重大科技項目,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高新技術項目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等,均為實驗室與企業共同承擔。

齊廣海舉例,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安全高效預混合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獲得65項省部級獎,72項專利。研究過程中,產學研密切協作,先有5家代表性企業直接參與,企業又吸引相關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共6家,后者又吸引另外17家企業參與研發。

“項目實施后北京‘7+1’飼料高科技企業聯合體全部采用本項目的無藥物、功能型、地域性預混合飼料生產技術,獲利增加200/噸,增收3000萬元。”齊廣海說。

北京偉嘉集團副總裁李冬青說,針對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合作的“甘露聚糖酶產業化項目”,集團投資兩億元,在通州區建立了北京最大的發酵基地,由研究所指派專家與企業進行技術對接,同時研究所也將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利益分享,實現了院企的雙贏。

優化創新生態

抓住產學研合作的癥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開放實驗室逐漸優化著中關村的創新生態。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134家開放實驗室人員總數為13917人,其中,兩院院士70名,教授級專家1505人,副教授、副高級專家2274人,千人計劃34,長江學者32,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89人。

2012年,實驗室共承擔國家重大項目2284項,項目預期投資規模33392萬元。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已成為有規模、有體系、有政策、有模式、有成果、有品牌、有持續發展能力的開放式產學研結合創新服務平臺。”中關村開放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徐霞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