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欲創千億產值 常德經開區“取經”中關村模式

日期:2013-09-15  來源: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
[字體: ]

為了學習外地開發區的發展經驗,近期,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常德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組織學習考察組對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進行了為期5天的學習考察。
  
  考察組在考察過程中發現,重視創新、做好平臺、優化服務是中關村示范區能夠走在開發區前列的幾大關鍵因素。鑒于此,常德經開區應充分吸取有益經驗,創新發展模式,做大園區平臺,強化項目引進,優化發展環境,力爭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搶抓機遇、轉型升級、加速發展,為實現“兩型園區、千億產值”的長遠目標積蓄力量。
  
  中關村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
  
  重視創新中關村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中關村的一條重要發展經驗,就是始終圍繞人才、技術、資本、信息、市場及政策等要素不斷創新,并努力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
  
  在人才引進培育上創新。加快推進國家級人才特區建設,通過大到項目布局、科研經費使用、進口稅費優惠,小到住房、戶口、子女就學、配偶安置、醫療等13個方面的政策扶持,進一步提高對高端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兩個80%,即北京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770位專家中,約80%聚集在中關村;北京市入選“海聚工程”的368人中,約80%聚集在中關村。
  
  在支持市場開拓上創新。一方面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力度,另一方面支持自主創新企業承接重大工程。中關村管委會下設專門機構——政府采購促進中心,負責信息收集、產品推介和對接、項目跟蹤服務等工作,形成了一個幫助企業把產品賣給政府的示范性平臺。
  
  在優化資本運作上創新。初步形成了“一個基礎、六項機制、十條渠道”的投融資模式。“一個基礎”是指以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以信用促融資,以融資促發展;“六項機制”是指促進技術與資本高效對接的信用激勵機制、風險補償機制、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投保貸聯動機制、銀政企多方合作機制、分階段連續支持機制、市場選擇聚焦重點機制;“十條渠道”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境內外上市、代辦股份轉讓、擔保融資、企業債券和信托計劃、并購重組、信用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小額貸款。有了這種先進的融資模式,在中關村不怕融不到錢,就怕沒有好項目,創投機構爭搶創業項目的現象時有發生。
  
  做好平臺中關村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如果說開發區是經營企業的企業,那么中關村就是經營園區的園區,是北京各個產業園區集聚高端產業項目的核心平臺。
  
  做好園區建設平臺。2010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整合示范區“一區十園”的開發建設優質資產,設立中關村發展集團。集團有三大核心業務:股權投資、園區發展、科技金融。集團成立3年來,共實現項目儲備604個、投資和服務落地項目156個、投資合同金額18.8億元,預計帶動社會投資111億元,項目達產后可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
  
  做好技術服務平臺。2006年6月,中關村依托區內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轉制院所和示范區企業實驗室,建立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實驗室實現了對分散于北京的眾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央企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到去年底,累計提供檢測認證、技術攻關、試驗指導與合作研發等服務2.8萬項,受益企業達1.25萬家(次)。
  
  做好創業孵化平臺。中關村的創業平臺已經走出傳統的地產孵化模式,完成了向專業型、投資型、產業鏈型孵化器的蛻變升級。其中的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公司,在提供物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入孵企業的創業指導服務,并建立投融資平臺對企業進行科技投資。2011年,匯龍森公司實現產值約86億元,稅收超過5億元,實現了入孵企業和孵化器的雙贏局面。
  
  做好中介服務平臺。中關村成立有科技中介服務協會,吸收了財務、法律、經紀、企業秘書、專利、人才招聘等多個中介行業,及一批生產、研發、銷售、科研院所等非中介性質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作為會員,向園區內企業提供“一站式”、“一體化”的中介服務。
  
  優化服務中關村快速發展的關鍵要素
  
  中關村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始終定位于做好園區產業和企業服務。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一是政策供給。從科技園區管理條例到產業扶持政策,再到鼓勵創新的各項條例,目前在全國實施的科技創新政策幾乎都是在中關村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后向全國推廣的。2010年底,“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組建完畢,重在進一步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高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采取特事特辦、跨層級聯合審批模式,落實國務院同意的各項先行先試改革政策。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和北京市31個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臺辦公,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先行先試政策扶持等受理事項開展工作。
  
  二是資源整合。中關村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它經歷了醞釀期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長期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高速發展期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以及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建設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4個發展階段。從最初的電子一條街到一區五園、一區十園,再到去年12月份國務院批復的一區十六園,基本覆蓋了北京各個行政區,集合了北京市、國家部委、大型央企、首都高校、軍隊、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正是這種發展中整合、整合中發展的模式,造就了今天超越狹義地域概念、跨行政區的中關村品牌。
  
  三是創新引導。創新引導是開發區管理機構的關鍵職能。中關村通過設立專項創新資金,實行創業投資機構風險補貼,百家創新試點工程等方式,積極發揮政策、資金導向作用,將各類資源向創新集中,鼓勵企業創新發展。2011年12月,中關村開始實施“金種子工程”,每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確定100家技術水平高、商業模式新、持續創新能力強、創業團隊和治理結構完善的初創企業為“金種子企業”,為之提供擔保融資綠色通道、創業導師指導等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服務。
  
  常德經開區如何借鑒有益經驗?
  
  創新發展模式剝離行政社會事務
  
  開發區的使命就是利用地方資源招商引資,通過行政優勢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以促進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開發區大多實行管委會體制,但這種“準政府”式的管理模式,集行政事務、經濟事務、社會事務于一身,平時、年終還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其開發功能、經濟功能和創新功能淹沒在繁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中,削弱了開發建設的精力。開發區應借鑒中關村平臺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職能,弱化社會服務管理職能。常德經開區和鼎城區實行行政資源整合,推行“區區合一”模式,合理劃分職能職責,常德經開區主要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和經濟發展,鼎城區負責園區的行政和社會事務。
  
  做大園區平臺推進“一區多園”建設
  
  充分發揮常德經開區國家級開發區的品牌效應及在產業培育發展中的平臺作用,進一步統籌常德市優勢資源,將太子廟工業園、武陵工業園、灌溪工業園及在建的常德煙廠異地技改項目作為常德經開區專業園區,在市級層面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上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技術、人才、項目、資金等要素資源的流動和共享,促進各專業園區與常德經開區緊密合作,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聯動發展格局,把常德經開區“一區多園”打造成為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綜合平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載體。
  
  強化項目引進做大主導產業
  
  以圍繞產業、依托平臺、強化配套為導向,瞄準央企、大型國企和行業領軍企業,全力突破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特別是力爭在世界500強外資項目引進上實現零的突破。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進一步強化市直部門招商意識,重獎招商先進單位和有功人員,在全市范圍內形成招商工作合力。建立健全項目評價和結算機制,實行項目預審和用地考核制度。鼓勵企業增加土地投資強度,提高土地利用強度。通過引進項目和培育企業,著力做大機械制造、林紙、電子和新材料3個百億企業,紡織、食品、醫藥3個五十億企業。
  
  簡政放權優化發展環境
  
  精簡審批項目,對行政審批項目、年檢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進行全面清理。規范收費,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和各類基金項目進行清理,實行收費依據、標準、范圍、程序、減免“五公開”,實行票款分離和一個“口子”收費,有效防止亂收費、高收費、彈性收費情況發生。實行流程再造,對審批程序進行整合優化,改串聯審批為并聯式審批,將分散的審批集中到政務中心辦理。開通“綠色通道”,對外資項目、投資額在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及納入“1115工程”的企業技改項目推行“綠色通道”,進行專項提速。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度。對園區企業實行封閉式管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