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國家高新區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2012年,國家高新區創造的生產總值達5222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達10.1%;國家高新區總收入超過16萬億元,上繳稅費近萬億元。
原標題:在創新驅動中構建科技高地
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至今仍然讓世界經濟陷入下行境地。
這股寒流無可避免地襲擊了中國。
在多元化并存的當下社會,一個國家的興盛,注定要完成由大到強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56個重點工業的布局,奠定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基礎;今天,分布各地的105家國家高新區的建立,則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要地。
根據相關統計,2012年,國家高新區創造的生產總值達5222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達10.1%;國家高新區總收入超過16萬億元,上繳稅費近萬億元。
在創新驅動中構建科技高地,國家高新區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2012年,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支出達2749.1億元,占全國企業的35.6%;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2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107.5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4倍。
“國家高新區將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說。
規模效益“雙提升”,科技高地也是經濟重地
“小米估值逼近100億美元。”最近一段時間,很多網絡媒體上,流傳著這樣一條消息。8月22日深夜,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個人微博上證實了這一消息。這也就意味著,在過去3年時里,小米身價翻了數十倍。
按照7月中旬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小米共售出703萬臺手機,上半年營收達132.7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126億元。
很多人知道,在小米的營銷上,雷軍開啟了一種新模式;不過,在估值高漲背后,很多人并不了解,在技術創新上,小米付出的艱辛探索。
2012年7月,紅米手機開始立項,小米要做一款千元以下定位的智能手機。幾個月后,代號為H1的產品出爐了。相比市場上的千元機,H1通過了工信部檢測,該算是優秀了。不過,在小米團隊面前,它仍然慘遭淘汰。
由于手機研制都須提前數月訂貨,當時H1已向廠家訂貨40萬臺,加上之前的研發投入,幾千萬元就這么打了水漂。但在雷軍看來,科技創新是必須堅持的。
最終,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新一代小米,不僅硬件上檢測過硬,還包含了可以連接U盤、陀螺儀等高端功能。
以科技創新拉動經濟增長,以小米等為代表,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幅迅猛。
“今年上半年,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其中,小米所在的電子與信息領域,實現總收入4352.2億元,同比增長22.6%;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及應用技術領域,分別增長30.2%和36%。”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
不止中關村,在地處南部的廈門高新區,同樣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雙提升”。今年7月,廈門高新區公布了上半年數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1.8億元,同比增長27%,增速達到廈門全市的兩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38.8億元,同比增長26.8%,占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1.7%;出口創匯累計完成92.3億美元,同比增長13.99%。而且,連同廈門在內,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海口5家相鄰高新區,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增長45.3%,凈利潤增長78.2%。
科技高地也是經濟重地。2012年,在高新技術企業聚集的國家高新區,創造的生產總值占全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1%;實現總收入165690億元,上繳稅費近萬億元;出口創匯3760.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的18.4%。
“中國創造”主戰場,科技高地也是產業高地
國家高新區似乎總能聽到時代的先聲。
2008年如同一根醒目的標桿,為世界的未來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經濟才能重新恢復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在蘇州工業園,由大學教授創辦的蘇大維格,在經濟寒流沖擊中逐漸發力。
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國內外市場萎縮,并未打亂它重金投入科研的腳步。盡管凈利潤只有2703萬元,蘇大維格當年卻投入1500萬元,用于新技術與產品研發。這為它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年年終盤點時,蘇大維格的業績實現了翻番增長。
回顧當年大膽投入研發的行為,蘇大維格董事長陳林森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309萬元減稅可謂雪中送炭。”如今,蘇大維格被譽為“中國最好的微納米光學關鍵材料和設備的研發與制造者”。
面對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現實,在國家高新區里,數以萬計的企業,依靠創新,形成了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良性循環模式。一個高質量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逐漸登上了世界舞臺。
在深圳高新區里,一個高新技術企業,成為中國創新大潮的引領者,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這家名為邁瑞的公司,從資金實力上比,遠不如那些著名的對手——通用電氣、飛利浦、東芝和西門子,但它持續創新的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我們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當年研發,這比國際上很多大的競爭對手要高,他們只有7%,有的只有6%;也遠遠高于我們國內的競爭對手。但是從取得的成果來看,我們一般的產品研發項目,3年內就能把所有的投入全部收回。”邁瑞董事長徐航說。
在美國研究者看來,邁瑞已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公司之一。
在此前10多年里,“中國制造”逐漸遍布全球。但沒有哪個國家會滿足于只靠廉價商品走向世界。當然,也沒有哪個企業,可以輕輕松松地進入異國他鄉。
在世界市場中,無論挑戰者還是被挑戰者,競爭的法則同樣苛刻。就像美國哈佛商學院副院長約翰·奎奇所說:“這個世界并不需要更多的碰巧成為全球性企業的跟風者,世界需要的是創新。”
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2012年,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支出達2749.1億元,占全國企業的35.6%;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107.5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4倍。國家高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高地。
像磁鐵一樣吸引人才,科技高地也是就業福地
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天地偉業成為引才的“典范”。
“從1998年開始,我們每年招聘應屆畢業生近200人。”天地偉業董事長戴林說,“員工平均年齡29歲,每年以20%的幅度增加工資。”
天地偉業,我國安防監控領域龍頭企業之一,每年研發投入占總收入的10%以上。“我們把吸納、培養人才視為發展的核心,而凝聚人才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注入了生命力。”戴林說。
近年來,天地偉業的科研實力快速提升,矩陣技術、紅外激光自動跟蹤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智能交通監控產品則成為了爭奪市場的“殺手锏”。
面對不斷擴大的就業群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算過一筆賬:“‘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總量將以3%的速度增長。”而就在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創造了歷史新高。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減緩,就業大軍的“緊箍咒”,讓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
把人才作為發展第一要務,在國家高新區里,諸多“天地偉業式”的企業,讓人才緊缺與就業壓力實現了“雙緩解”。
2010年,“80后”創業者華劍鋒,與兩位同伴創立了北京科易動力公司。一年后,該公司被評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稅收上的好處不說,高新技術企業還給了我們一塊招牌。這就讓高層次人才更加信任我們。”在華劍鋒看來,“電動汽車行業對于科研人員要求很高。我們公司70%—80%都是研發人員。”
像華劍鋒一樣,越來越多高端人才選擇在國家高新區創業。志在做大做強高新產業,這些高科技公司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數以萬計高校畢業生和海歸人才。以科易動力所在的中關村為例,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從業人員163萬人,同比增長26%;科技活動人員40.9萬人,同比增長19.8%。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高地,中關村成為就業的福地。不斷先行先試,這里實施了13項特殊政策,包括在人才特區布局和優先支持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推動投資便利化;簡化外匯資本金結匯手續;科技經費列支政策等。
持續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環境,國家高新區成為吸納人才的重要載體。如今,這里已經形成了1.3萬多家規模超過億元的企業、1.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千家上市公司的企業群體。2012年,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達1269.5萬人,新注冊企業近6.5萬家。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萬鋼給出了一個數據:“過去5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和區外高企累計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約362.6萬人。”
“世界實驗室”展露雛形,科技高地也是戰略要地
無人駕駛飛機因其不載人、體積小、造價低、使用方便等明顯優勢,成為發達國家競相追逐的新寵,并在軍事、民用領域大顯身手。
由于起步晚,加上國外的技術封鎖,我國自主研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民用無人機尚不多見。
今年5月,科博會中關村展區,一架名為TD220的無人直升機一亮相,便在國內外同行中引發轟動。
TD220為世界首臺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機身長度只有1.5米,空機重量僅為140公斤,任務載荷1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00公里,續航時間5小時,升限4000米。它能在小于5×5平方米的空間范圍內自由起落,其載荷、速度為同等量級無人機的兩倍。難能可貴的是,TD22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出口完全不受限制。
創造這一奇跡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公司——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而該公司的創辦者,是兩名本科畢業的“80后”小伙子田剛印和滿意。
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中關村,一批有知識、有理想的創業者,不斷研發、不斷攻關,用心血創造著奇跡。今年上半年,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417.9億元,同比增長27.7%。這為中關村企業不斷發力打下了根基。
“我們已建立了全球首個超材料產業基地。”今年7月,深圳光啟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對外透露了這個消息。這也成為中國高新區里的一個新突破。
2009年1月16日,世界頂尖期刊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關于超材料的論文。論文第一作者就是年僅25歲的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劉若鵬。那時,他率領的科研團隊,研制出“隱形衣”,可以引導微波“轉向”,從而防止物體被發現。這一成果在世界引起轟動。
在過去3年里,在深圳高新區,劉若鵬和他的團隊,在超材料技術研發和商用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共申請國內外專利超過2300件,其中發明專利1700件,占全球超材料領域申請量的85%。
放眼未來,劉若鵬說:“超材料是一項可以改變世界的創新。”
無人駕駛飛機、超材料“隱形衣”……國家高新區里,在關鍵前沿技術開發、重大產品與裝備制造、國際技術標準創制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高端技術和產品,在高效能計算機、高性能寬帶信息網、人工非線性晶體、納米材料和印制、量子通信、人用禽流感疫苗、3G/4G技術及標準等方面相繼獲得重要突破。
曾有專業機構進行了一項統計,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家高新區成為最主要的陣地。
“汽車企業已開始將業務外包到美國”,“新能源技術已然領跑世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球策略執行總監、荷蘭前教育文化與科學大臣奈絲安認為,中國正逐步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實驗室”。
用創新奔赴市場,用創新贏得市場,國家高新區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勾勒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的位置?萍几叩匾彩墙洕氐,科技高地也是就業福地,科技高地也是產業高地,科技高地也是戰略要地,國家高新區正在創新驅動中構建中國的科技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