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每一次回想起4年前那個猶豫的瞬間,40多歲的大學教師趙波都會自嘲:“再過多少年,這也許是個笑料。”
在中關村這片機會、資本、優惠政策俯拾即是的沃土上,幾乎沒人不被這里創新創業的氣息所感染。身處科技園區的趙波也不例外。早在2010年,這 位北京農學院教師就注冊了公司,但就在那時,究竟把公司法人代表注冊為自己的名字,還是妻子的名字,他猶豫了,最終,他選擇了后者。
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名大學教師,讓外人知道自己在外面辦公司搞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很可能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直到2014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公布《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簡稱京校十條),在中關村示范區先行先試,將科研成果轉化也能成為評定職稱的依據之一。
作為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副教授的趙波,迎來了屬于他自己“科學的春天”,在公司成立4年之后,他將公司法人代表由妻子變更為自己。
那段時間,北京農學院的配套政策出臺,包括趙波在內的27名在校教師申請成立企業或成為企業的法人代表,成為高校中第一撥享受政策福利的教師。
《京校十條》出臺后,打開了轉化渠道,更多的高校教師不僅能把成果用之于民,也能從科研中受益了。
這樣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科技評價的導向上,對于包括職稱評審在內的科技人才的評價導向,也有所體現。
此前,他們還飽受缺乏轉化途徑和無暇寫作論文的困擾。北京農學院青年講師朱曉東的工作重點就偏重于應用型開發,花費在寫作創新論文方面的時間少 之又少,但如今,朱曉東已經開始計劃,依靠科研成果轉化來增加自己參評副教授的砝碼了。北京農學院規定:“科技人員在兼職中進行的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工 作,作為其職稱評定的依據之一。學校新設科技成果轉化崗位,評價合格人員可獲得高級工程師(教授級)專業技術資格。”
早在2011年5月,北京市出臺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端領軍人才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試行辦法》,以中關村為試點,依托社會化職稱評價平 臺,為高端領軍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這項制度規定,高端領軍人才直接申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不必再逐級晉升,更不受外語、計算機水平測試、任 職年限等限制。
就在這項制度出爐后,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尹衛東,實現了從“中專生”到“教授”這一道傳統觀念中天塹的跨越,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聞人物。
2013年5月,一張紅彤彤的證書送到尹衛東的手里,“生物醫藥高級工程師(教授級)”幾個鮮亮的大字,尹衛東來回端詳了許久。從中專畢業就開 始從事疫苗科研工作,至今已從業30年的他,從沒想到自己會通過這種方式當上“教授”——經過基本科研材料的提交、半小時的專家面談、專家評審等簡單審批 后,尹衛東就獲得了通過正常途徑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才能拿到的職稱。
1984年開始投入疫苗科研工作的尹衛東,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出甲肝滅活疫苗和甲乙肝聯合疫苗的人,是國家重大項目“SARS滅活疫苗的研 制”課題負責人,在全球率先完成SARS滅活疫苗I期臨床試驗,并帶頭完成了人用禽流感疫苗Ⅱ期臨床試驗,使我國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但根據老規定,即使“科研成果累累”,只有中專學歷的尹衛東,若想被評為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還是需要攀越一座座高峰。“我只有中專學歷,要是申請教授職稱,一級一級評上來,再加上英語、計算機級別的要求,太麻煩了。”尹衛東坦言。
改革以前,這樣通暢的晉升渠道讓人想都不敢想。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職稱評審制度也是評價包括教師、科研工作者在內的專業技術 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職業素質能力的一項主要制度,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整體素質,調動工作積極性,尊重科研人員,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該成為政策調整的出發點。
在北京農學院教師張紅星看來,“術業有專攻。比如我們是工程門類,主要在做加工,我認為標準應更偏重于推廣和技術的應用。而像袁隆平院士這樣的人才,關注的并不是關在實驗室里的成果,而是把水稻種子應用到全世界的土地上,生產更多的大米”。
“如果大家都坐在實驗室里,那誰來蓋樓、生產汽車、養殖?所以應該是大多數人在做應用,這樣金字塔建構好了之后,就穩了。”在張紅星看來,如果大多數人都只忙著發表文章,那么社會進步所需要的科研成果誰來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