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多地搶戴中關村“帽子” 政策依賴癥難治

日期:2016-03-1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

如果“京津冀”是一盤棋局,那么如何下“活”這盤棋考驗著各方。

  3月9日,河北省代表團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坦言,“河北許多地方都在爭相和北京中關村合作,都搞什么中關村這科技園、那科技園,目的在于"戴帽子",為什么戴帽子,因為帽子上面有政策。”

  這位人大代表反思,“為何只有找別人才能戴得上"帽子"?”他用了一個詞組來形容這種尷尬:政策路徑依賴。

  而在這位職位為河北某市市長的全國人大代表看來,“大家在爭取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個路徑,這個路徑形成了依賴,我覺得這應該改。”

  中關村“帽子”緣何搶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河北省政府網站搜索發現,河北多個地市與北京中關村的合作模式可謂多元:或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或是建立“分中心”、“轉化中心”,或是建立“軟件園”、“創客中心”、“產業基地”。

  戴上中關村“帽子”,政策優惠不少。北京海淀區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給出了一攬子系統的配套優惠政策,涵蓋企業融資、股權激勵、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

  而通過與中關村合作,政策優惠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復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以建設分園為例,河北已有中關村分園合作地市提出申請批準給予享受中關村的同質化政策,原因在于“為保障進駐分園的企業待遇不變,實現政策無差異對接”。

  于是問題的糾結在于,政策是要借戴上“高帽”才能施展,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通過打造自身“造血”系統、筑得高臺引得鳳凰來?

  上述全國人大代表舉了兩個例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正面例子是深圳,從小漁村,利用改革開放“定制”政策,一舉發展成今天的深圳;一個反面例 子是高開區申請,“咱申請高開區,先辦省級高開區,然后具備多少條件后再申報國家高開區,這種層級路徑下來,現在好多地方"無望"。”

  他用一正一反兩個舉例,希望說明地方政府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急迫,卻遭遇層級分明的現實障礙:想發展,得先爬過各種制度溝坎,借帽中關村,實際上是繞過制度溝坎的無奈之舉。

  河北如何強化體質?

  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看來,京津冀區域是“北京太胖,天津較瘦,河北體弱”。

  他這樣分析河北的優劣勢:河北區位優勢獨特、產業基礎雄厚、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體系完備、文化底蘊深厚,再加上多年積累的物質技術基礎,發展前 景十分廣闊。同時,河北產業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省內缺乏集聚能力和擴散能力較強的大城市,未形成對經濟有較大拉動力的城市集群,特別是在環京津地區還 有一個貧困帶,全省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短板。

  “體弱”者如何強化體質?“長期以來,河北省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河北需要重新發現投資拉動的轉型價值。”方塘智庫學術委員、河北省政府 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劉萬玲認為,“河北省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核心技術 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偏弱、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差。因此需要落實鼓勵企業創新的優惠政策,發揮大型企業 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積極推進機制制度創新。”

  付志方則認為,在產業方面,河北應推進共建園區平臺建設,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強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抓好石保廊全面創 新改革試驗區、京南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建設,與京津共建一批科技園區、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這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過的“頭道 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