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回憶》:要告訴我們什么?

日期:2011-10-24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字體: ]

 《中關村回憶》匯集了子女以及后輩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回憶,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個可愛可敬、情深意切的學術巨擘。

  “父親在品德和學習上嚴格要求我們,在其他方面也支持我們身心健康成長。比如,他給我們買籃球、排球,讓我們課余時間和同學們一起玩。父親也愛買書、藏書,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傳給了我們。凡是有益的書他從不阻攔我們買。”在《懷念親愛的父親錢三強》一文中,錢思進深情地回憶了父親的點點滴滴,為讀者展示了這位核物理學家的舐犢情深。

  《中關村回憶》一書從子女和后輩的角度,講述了錢學森、竺可楨、郭永懷、王淦昌、葉渚沛、吳有訓、柳大綱等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理想抱負、科學攻堅、私人生活以及“文革”中的真實故事,揭開了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書中記錄了很多外人難以了解的細節,讓讀者在繼續深入認識科學家學術成就的同時,更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可敬可愛與情深意切。

  “對很多人來說,中關村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但是,中關村的三棟灰磚樓卻鮮為人知,很少有人關心這里發生了什么。”該書主編柳懷祖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三棟灰磚樓建成后,這里集中居住了為新中國現代科學各學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學家,這里也是1955年我國第一批學部委員最集中的地方。這三棟默默無聞的灰磚樓,見證了中關村50多年的滄桑巨變,忠實記錄了新中國60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曲折歷程。       組織編寫《中關村回憶》的緣由,一方面是使這些灰磚樓的第三代、第四代人以及全社會尤其是當代青少年、大學生了解科學先輩在共和國誕生后的年代里是如何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辛勤工作的。另一方面是現今網絡上雖有很多描寫老一輩科學家的文章,但其中有很多不客觀、杜撰的成分,有的甚至是純屬捏造,竟然連科學家的生卒年都弄錯了,因此非常有必要以正視聽。“我們要告訴后人們,這些科學家也是一批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中國人。他們和全國知識界人士一樣經歷了20世紀后半葉的風風雨雨,但依然忠誠于中國,忠誠于祖國的科學事業”。 

  “以往的科學史常常是見事不見人,公眾對科學家形象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如過分拔高等。”清華大學科學史教授劉兵高度評價了該書的學術價值,指出,從回憶角度來看待科學家,是科學史研究的重要視角。例如,美國著名科學史學家喬治·薩頓之女梅·薩頓懷念父親的詩——“就像一位鄰居所寫所說的:‘我不認識你的父親,但他的燈光曾在那里,我把那燈光懷念’”,讓人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這位“科學史之父”的鉆研精神和獨特魅力。

  《中關村回憶》的成書過程頗為曲折。因為當年居住在這里的老一代科學家大都已駕鶴西去,第二代也已過了花甲之年,其中許多人早已離開,有的還在大洋彼岸定居。該書編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訪這三棟灰磚樓中那個時代的長輩和當時的伙伴。幸運的是,該書得到了眾多科學家子女的大力支持,收錄了大量科學家的感人故事和私藏圖片,其中有很多圖片和資料是首次公開面世,使得半個世紀前中關村三棟灰磚樓里的人和事得以立體展示。

  《中關村回憶》,蔡恒勝、柳懷祖等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