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接受騰訊財經訪問
段永基是誰?
他和柳傳志私交甚篤,柳傳志曾盛贊他是一個連柳本人都難以比肩的人物;“才華橫溢、有思想靈性,在公司幾乎無人能及”,這是部下對他的評價;他也曾因為卓越的能力被北京市政府“欽點”出任大型國企的總裁;有人說,他一手導演了整個IT行業的輝煌發端,甚至是創造了“中關村”這一概念。他的符號意義遠超于他各種行政角色本身。
他就是段永基。
他是四通集團的掌舵者,也是中關村科技的總經理。他與中關村風雨同舟二十載,被認為是中關村真正的精神領袖,也因此被尊稱為“中關村村長”、“中國互聯網之父”。
但如今,熙熙攘攘的中關村以及同樣“熙熙攘攘”的互聯網之上卻難覓這位“前IT教父”的影蹤。“中關村村長”消失了?
四季青鄉來了些年輕人
1984年之前,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北部的四季青鄉還只是一個 “菜園子”,四季常青但又稍顯沉悶。這一年的春天,四季青鄉來了一些年輕人,這七八位年輕人跟普通菜農似乎有些不一樣。
他們大多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技術人員,他們紛紛辭去公職,揣著僅有的兩萬塊錢一起下海,籌劃并創辦了四通公司。段永基就是其中一位。四通主要致力于辦公自動化產品的開發經營。成立之初,公司對M2024打印機進行二次開發并投放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
有不少人問,公司為何取名“四通”?
“當時1984年我們創業的時候,根據當時的政府規定,任何企業必須掛靠一個行政單位。掛靠一個最低的行政機構,運作起來比較靈活,當時最低的行政機構就是鄉級行政機構,所以我們掛在四季青鄉。那么要有一個四呢,有四字就四通八達了,就起了四通這個名字。”段永基微笑著向我們解釋道。
四通者,四通八達也。創始人期望公司能如同其名字一樣,聯通四方,生意規模無限擴大,沒有限制,長盛無衰。
1989年,段永基全面接管四通公司,他不囿于只搞一個產業,他帶領公司“二次創業” ,進行多元化經營;第二年,段永基正式開始擔任四通集團總裁。 1999年的四通集團,發展正如日中天,資產規模已達到42億元,每年利潤高達1個多億。
段永基:出走的中關村村長 黃光裕“手下敗將”
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
“中關村村長”激情燃燒的歲月
“財大氣粗”的段永基此時正努力實踐著自己“四通八達”、雄霸一方的夢想。
1993年,段永基主持四通以500萬港幣投資創辦了“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王志東出任總經理,當時的四通持有80%的股份。五年之后,四通在線完成了與美國華淵資訊的合并,創建新浪網,王志東擔任四通利方與新浪網的總裁兼CEO。
段永基外表謙和溫厚,內在卻有一股不為常人知的果斷、決絕甚至是“戾氣”。為了削弱創業團隊以及管理層的權利,2001年,段永基通過董事會成功將王志東逐出新浪,隨后段步步為營,增持股權,加強對新浪的控制力,也為隨后長期擔任董事長鋪平了道路。
除了“村長”“IT教父”,段永基還有“中關村老狐貍”的美譽。他擁有豐富的政府資源并極其善用政府關系,憑借這一點,意氣風發的段永基被政府挑中,出任中關村最大的國有控股企業——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中關村也進入了短暫又轟轟烈烈的“黃金時代”。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后,過度包裝上市的中關村科技深陷泥潭,截至2005年11月30日,中關村股份的流通股市值損失高達150億元。在股東群情激憤的壓力之下,無奈的段永基只能引咎辭職。
就在當公眾認為段永基已經告別中關村之時,12月18日,中關村發布了一則“關于股東持股變動的提示性公告”,通過本次股權轉讓,段永基控制下的公司將正式接替北京住總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在此之前,他只是沒有股權的總經理,這一則公告也標志著段永基開始真正地全面掌舵中關村。
資本高手遭遇滑鐵盧
有人說段永基是帶著邪氣的賭徒,他不愿意平庸,所以他的投資帶有很高的風險性。巨額投資CDMA項目對這位“中關村村長”來說算得上是一個拐點事件。
90年代末,段永基投資40億獲得廣東CDMA項目總承包建設權,協議約定,建成后將享有運營公司35%的權益。
但到了2000年下半年,國務院已經決定CDMA網不再由民間來軍民合建、軍民共建,而是轉給聯通來建,要求中關村股份移交CDMA網。段永基又豈是平凡人,他拒絕移交并且加大投入。
一年之后,國務院決定對CDMA網先移交后清退,在11月20日零點前要全部移交給中國聯通,中關村股份照辦了。但是,段永基表現出令人不解的“陽奉陰違”。
段永基在把CDMA項目移交后,仍無視政策規定,四次為這一項目違規擔保融資,并且他向所有的股東隱瞞了這一點。對CDMA項目的違規投資代價是慘重的,段永基因此受到證監會的嚴厲譴責和罰款,中關村由此陷入了長達數年的財務危機。
不過時至今日,段永基在回憶起這一事件時已非常豁達,他輕描淡寫地回憶道:“當時中關村科技在做中國第三代移動通訊網,后來因為國家政策的調整,這個網就被并入聯通了,當時國務院的命令是先移交后清算。就是把已經所有投入的資產移交給聯通再清算,實際上是劃撥行為了,這時候上市公司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
黃光裕的“手下敗將”
2006年,受CDMA項目投資潰敗的影響,中關村科技的巨額虧損使得段永基叫苦不迭,在虧損了幾十億之后,他不得不選擇放手。
彼時的家電“大鱷”、 中國首富黃光裕深為中關村眾多的存量資產所吸引,并且希望成為自己地產業務的新平臺,隨后,黃光裕控制的鵬泰開始收購中關村科技的股權,深受巨額虧損折磨的段永基已深知無力回天,他不得不將中關村移交于黃。
“我們的上市公司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很困難以后,當時市政府直屬企業把他賣出去,后來賣給黃光裕的集團了,后來的事情就不太了解了。這是要服從國家的發展戰略。”時過境遷,再回首這段往事時,現年66歲的段永基多出了幾分“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淡然與超脫。
失敗的滋味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我的基本想法叫做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失敗和挫折都不是末日,只有喪失信心、放棄努力才是末日。”當問他如何克服困難時,段永基做出了如上回答,眼神中也充盈著堅定與決絕。
“中關村村長”折戟中關村,段永基開始進行戰略性收縮。2008年3月31日,新浪宣布:段永基不再擔任新浪公司董事會董事以及在新浪董事會的一切職務,即日起生效。
在這以后,段永基開始逐漸淡出公眾的視野。
在今年三月份接受騰訊財經訪談時,段永基表示自己從未曾離開企業界,“我在1999年到2007年,被政府調過去管政府的企業,四通在IT方面一直沒有新的投入,有八年時間被邊緣化了。2007年我回到四通以后,四通的2萬名職工還是要發展的,所以我們開辟了兩個新行業……當然還有四通原來的IT產業也在繼續發展。”
年少時的一次“叛逃”
習慣于“出走”,而不是固守,是段永基的特點。在媒體有關于他的簡介中,有兩條不能被忽視——
段永基最討厭的特點是懶惰、固步自封;段永基的生活信條是“不上高山突兀顛連,怎見人間足壯觀。”
就是這樣,他投資多個領域,多線作戰,他反對單一,并要求自己的小宇宙必須是動態、激烈并且常為新的;與此同時他卻是對外保持“低調的靜”,他似乎故意與周圍環境保持一種距離感,因此,他雖是“中關村之父”,但在公眾眼中他又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自我的“動”與對外的“靜”中,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保持“出走”狀態,張揚自我,不愿被束縛。這位“中關村村長”,究竟為何如此熱衷“出走”?
這或許跟他的獨特經歷有關。
1965年,19歲的段永基考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同年文革開始,段也被席卷進來,罷課,鬧革命,學業相當于廢止。后來,段永基開始不滿同伴們的一些極端做法,漸漸地,他開始疏離昔日同伴,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革命小將們的眾矢之的。
正是由于他的“格格不入”,1970年大四畢業之時,段永基被分配到甘肅省武都縣工作。段自然是感到滿腔的憤怒,在被發放邊遠地區的列車上,他毅然決然決定逃脫命運的安排,他跳下火車重返北京。
當然,他也受到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八年沒有戶口,無法領到糧票,只能高價買糧票再去換糧食,因此在那八年里,段永基生活經常是捉襟見肘。1978年,段永基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物質上的窘迫才得以緩解。
但正是這次“叛逃”,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段永基似乎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日后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這次“叛逃”或許是他骨子里“不羈”基因的顯現,也是他日后一次次“出走”的發端。
有低谷,有失敗,但絕不會是世界末日。告別中關村科技,離開新浪,四通始終是段永基最后的堡壘。
回歸四通后的段永基開辟了兩個新行業,一個是生物能源行業,另一個是在海外發展資源產業,他性情張揚、敢于出新,從不固步自封;同樣他行事低調,似乎故意與大眾視線保持“藕斷絲連”的關系,時時“出走”,偶爾回頭張望,但這位“中關村村長”并未走遠,他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