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個由鄉鎮自主建設,所有權和收益權歸全鄉農民集體所有的科技園區——東升科技園日前更名為中關村東升科技園。這個地處海淀、朝陽、昌平3個行政區交界處的科技園區,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條集體產權開辦科技園區的路徑,解決了農民可持續增收、產業轉型升級等諸多問題,成為了城鄉結合部產業發展的樣本。以它為借鑒,海淀北部四鎮已啟動“一鎮一園”。
冠名“中關村”
在北五環外的西小口地區有一座“公園”。進入它褐紅色的圍墻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蒼翠的植被、潺潺的流水和精致的亭臺、小橋,還有充滿文化氣息的學院派風格建筑。在這里,城市立刻變得靜謐安寧,與圍墻外的喧鬧形成鮮明反差。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公園,它叫東升科技園·北領地,集綠色生態辦公、科研與濕地景觀、生態農業、休閑運動為一體。
東升科技園不僅是北京市第一個有地面凈流和濕地的綠色生態科技園區,還是北京市第一個由鄉鎮自主建設、所有權和收益權歸全鄉農民集體所有的科技園區。
不久前,東升科技園得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復:在海淀區東升鎮轄區3.78平方公里范圍內建立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冠名“中關村東升科技園”。這是首家以中關村命名的鄉鎮高新技術產業園。
東升鎮代鎮長武凱介紹,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定位為高端產業的研發區、高科技成果的輻射區、高科技服務的配套園區。園區建成后,東升科技園的建設面積將由原來的120萬平方米擴至300萬平方米,就業人數將達到10萬人左右,預計整個地區的產值將達到300億-500億元,為國家實現稅收30億-50億元。
二期已經啟動建設
東升科技園二期已經完成概念設計,開始啟動建設。二期建設面積將近100萬平方米,依然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進行運作。
記者了解到,東升科技園的建設分為三期,一期已于2010年投入使用,三期預計于2016年建設完成。
目前,園區一期簽約客戶已達80多家,入駐率達到100%,吸引了清華工業研究院、國科激光等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構成了集總部基地、高科技產業研發基地、加速器及企業孵化基地、高新科技成果展示及相關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園區。
奧測世紀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新告訴記者,“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給我們企業最大的吸引就在于其環境和服務。園區的環境非常優美,綠化非常好,綠化率超過50%,容積率為0.73.我們企業入駐以后,發現園區給我們提供的各種服務也是我們非常渴望得到的”。
據統計,在入園企業中,電子信息技術類占41%、生物與新醫藥技術類占21%、資源與環境技術類占12%;園區企業擁有知識產權347項、申請專利182項,承接多項國家“863”與“973”計劃項目,一家企業還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眾多高科技企業的入駐,使得園區2011年總產值達到了30.8億元,上繳地方稅收3.8億元,園區高科技產業聚集效應已經顯現。
解決能感知的需求
“園區的發展,與我們的核心是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是分不開的。”東升科技園孵化器、加速器的總經理劉亞潔說,他們一直在努力解決能夠感知到的企業需求。
在東升科技園,大到企業的研發,小到員工的住宿、用餐、通勤,都成為了園區的“分內之事”。
“房租不貴,很舒適。”在距離東升科技園不遠的配套員工公寓,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位入園企業的員工小劉。他告訴記者,員工公寓是精裝修的,家具電器全部配套,可以實現“拎包入住”。同時,員工公寓還提供了公共洗衣房和訂餐服務,管理也非常規范。“這讓我省了不少心。”小劉說。
記者了解到,這個公寓是東升科技園租的,專門為入駐企業的員工解決住宿問題,有專門的20多個人來進行管理。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完整的服務鏈,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專心做好研發。對園區企業的服務,一塊是公共服務平臺,我們替企業與專業服務公司進行搭接;另一塊是技術平臺,我們除了和企業合作搭建開放式公共平臺以外,還自己投資做了一個公有云平臺。”劉亞潔告訴記者,園區內有很多電子信息類的企業,而且多數是和云技術相關的,這些企業通常需要云平臺在上面“跑”平臺軟件和應用軟件,進行產品推送和測試。
這其中的一部分是中小型企業,由于云平臺的基礎設備投入資金比較可觀,目前還沒有能力投資搭建,這就造成了產品沒有“落地”的地方,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于是,園區就投資搭建了公共云平臺,供企業免費使用。
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東升科技園還建立了孵化器和加速器。“我們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讓孵化器和加速器實現有效的對接。”劉亞潔介紹,這個對接不僅是自建孵化器與加速器的對接,還實現了與其他孵化器的對接。
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智航”)就是從其他孵化器進入加速器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家公司開發的骨科機器人導航定位系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申請了多項專利,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促進天智航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在產品進入市場階段,東升科技園提供了多項個性化支持。讓天智航的產品初步打開了市場,并開始進入外省市。天智航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東升科技園的支持下,他們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提前了兩年,企業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
對天智航的個性化服務,是東升科技園的模式。據介紹,針對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東升科技園為每家入駐孵化器、加速器的企業配備了服務專員。根據企業的行業業態、管理團隊和產品的市場情況,對企業進行個性化方案策劃。“這讓我們為企業服務的內容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效果也更加明顯。”劉亞潔告訴記者。
同時,為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融資問題,東升科技園除了和8家銀行進行戰略合作搭建金融平臺,還搭建了自己的投資平臺,建立了種子基金和發展基金。種子基金適用于在孵化器的小企業、發展基金適用于加速器里邊的企業。目前,發展基金已經開始向加速器的企業進行投入了。
與外埠園區打包談判
“我們一直都在探討加速器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也在做服務整體的相關配套。進入加速器的企業,要形成產業化。而形成產業化勢必要去生產,或者是云OME,找到能夠提供輸出的、產業化的地方。”劉亞潔透露,東升科技園正在探討如何幫助企業進行外埠拓展。
用劉亞潔的話說,這不僅是幫助外埠區域的產品升級,更能有效地形成產業化的對接、科技成果轉化。
但當企業單個“走出去”的時候,往往面臨一些困難。劉亞潔舉例:“我們園區的一些企業去外埠園區,談判時答應的條件,在入駐后往往不能兌現;也無法有效地解決企業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讓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面對這些已經“感知到的問題”,東升科技園正在進行與外埠園區的“打包談判”,從企業入駐到企業運營全程介入,幫助企業解決、協調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目前,東升科技園正在與山東東營、廣東東莞等地園區接洽。
另一方面,東升科技園還正在探討如何才能實現既把中關村的優勢輻射出去,又能留住企業。
用何種形式既讓企業出去實現產業化,又能把“果實”摘回自己的“籃子”里?
記者注意到,這類問題不僅存在于東升科技園,在全國的園區也普遍存在,成為共性問題。園區往往把企業“培養”好,最后企業“走”了,辛苦付出了很多,最后卻沒有收獲。
“我們園區的研究中心正在進行專題調研。”劉亞潔對破解這個問題充滿信心。
審批手續用了8年
已成為科技園區先鋒的東升科技園,與其他園區相比,其身份非常特殊——它是北京市第一個由鄉鎮自主建設,所有權和收益權歸全鄉農民集體所有的科技園區。同時,東升科技園所在的西小口地區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海淀、朝陽、昌平3個行政區在這里交界。
倒退10年,這個區域有鍋爐廠、拉絲廠等眾多工業化企業。隨著海淀區東升鎮“退二進三”,地區今后如何發展、如何定位這一問題,擺在了東升鎮的面前。
2001年,東升科技園開始立項,但當時只是個工業園區。記者了解到,當時東升鎮的想法是把東升鎮近百家的工業企業都遷到這個園區里來,騰出其他區域土地發展三產。
但誰也沒想到,由于種種原因,報批的手續辦了8年,直到2009年才完成。而原來的老企業有的已經倒閉、有的已經“扛不住”停產,“吃”起了“瓦片經濟”。
就在那年,中關村國家主自創新示范區得到國務院批復,由于東升鎮正處于海淀區——中關村示范區的核心區,工業園就改成為了科技園。
武凱介紹,“當時可以做低端產業,租出去,但后來經過鎮黨委的調研,決定按照北京市和海淀區的有關規劃要求,為高科技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為高端產業發展提供空間,所以把定位變更為高端產業發展的用地,來做高科技產業園區”。
在運作過程中,因為是集體產權,沒有銀行的貸款資助,無法做抵押,所以東升科技園一直是滾動式發展。“有多少水和多少泥。”劉亞潔對記者說,由于對入駐的企業設定的門檻高,前期還是相當困難的。
記者了解到,由于是鄉鎮級的科技園區,市政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是由東升科技園自己投入的,前后近2億元,僅垃圾填埋就花了200多萬元。直到如今,東升科技園所在的區域還沒通公交車。
城鄉結合部發展典型
雖然過程艱辛,但收獲卻是令人欣慰的。東升科技園已成為了海淀區城鄉結合部產業發展的典型,成為了第一個主動與中關村現代產業政策對接的項目,從而實現由低端商用物業向高端產業物業轉移的目標,帶動了海淀區最東北部的發展。
而東升鎮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新模式,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創新利用,有效解決了農業升級、農民增收的問題。
家住東升鎮后屯村的屈建凱,是原東升鍋爐廠的職工,現在就職于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內的東升博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除了在公司的日常工作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中關村東升科技園股東。他享受近11萬股的股份份額,去年為他帶來了近2萬元的收益。
據介紹,東升鎮從2002年就開始做資產改革,把勞、工齡進行有效配比,經過計算后“糅”到股金里,到今年已全部結束。
記者注意到,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農民占地、失地后,被剝奪生活、生產資源的狀況,同時為農民提供了長期的保障。隨著園區的發展、企業效益的提高,這些股東的分紅也將進一步加大。目前,東升科技園解決了當地210多名農民的就業。東升鎮的股東總人數達到了6000多人。
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的創新實踐,豐富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的成功案例。而借鑒東升科技園的經驗和發展模式,海淀北部的溫泉、上莊、蘇家坨、西北旺4個鎮,按照“一鎮一園”的布局,4個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辦的科技園已經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