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3日北京昆泰酒店舉辦的第十六屆科博會“中關村創新論壇——中國產業園區與企業發展論壇”上,中關村唯一的財經月刊《中關村》雜志的出版者中關村雜志社舉辦了10周年的慶典。
慶典儀式簡短而精悍。鳳凰衛視主持人、文化學者王魯湘全程主持。在半個小時的過程中,中關村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衛漢青,北京專家聯誼會理事長、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首席顧問、中關村管委會原副主任夏穎奇,“中關村第一村民”、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原會長紀世瀛,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宏甲等人分別就《中關村》雜志的起源和發展、特色和貢獻等做了不同角度的評述。紀世瀛盛贊《中關村》雜志是中關村最重要的“號角”。
中關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到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中關村率先創辦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再到1986年前后形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1999年 “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直至后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成立和發展,中關村地區日新月異,一步步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創新中心邁進。其間,優秀企業層出不窮、創業英雄各領風騷。2003年正式出版的《中關村》雜志應中關村之運而生。它不僅記錄中關村當下的事跡,也回溯它的過去,并探討和展望它的未來。截至到2013年5月,《中關村》已編輯出版120期,刊發文字1000多萬字,不遺余力地報道了中國及世界知識經濟前沿的最新發展,報道中關村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的繁榮氣象,成為中關村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
中關村雜志社以刊物為載體,關心國內外形勢,刊發和解讀國家及中關村的相關政策;關注、追蹤中關村企業和中關村創新人物;總結中關村“現象”,捕捉中關村趨勢,反映中關村潮流,成為全面反映中關村科技、經濟、教育、文化成就的一個窗口。中關村雜志社還多次舉辦了立足中關村、輻射全中國的科技、經濟、文化等論壇。并成功舉辦了轟動一時的2009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形成了一個立體的媒體品牌。2008年至2012年,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大學新聞學院等10所院校聯合主辦的中國品牌媒體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上,《中關村》雜志連續5年榮獲“中國品牌媒體百強——期刊品牌10強”。
在此次中關村創新論壇——中國產業園區與企業發展論壇上,中關村雜志社簡短的10周年慶祝儀式其實是給10年的辛勤耕耘做了一個小結和紀念,正如其社長兼總編輯衛漢青說的,中關村雜志社更期望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開始下一個10年的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打造契合時代需求并引領風尚的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