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生態朱家灣 受益“五+三”

2012-06-08  來源:京郊日報
[字體: ]

秸稈氣就是從這個火爐中產生的。     

    該做午飯了,密云縣北莊鎮朱家灣村的主婦張淑敏輕扭燃氣灶旋鈕,藍色火苗躥起,20分鐘后,一盤香氣撲鼻的“小雞燉松蘑”端上了餐桌。“兩年多了,俺家做飯一直用秸稈氣,干凈、實惠,火也旺。”站在沒有了煙熏火燎的廚房里,張淑敏昨天(7日)告訴記者。

    張淑敏說的秸稈氣來自村秸稈氣化站。記者見到了正燒秸稈爐的村民王榮林,他將粗細長短不一的干果樹枝一一填進爐里。“燒仨小時,得用2500斤樹枝,燒出的秸稈氣貯存在主氣罐內,夠村民用3天。”王榮林說。

    村民陳德存說,燒秸稈氣所需材料出自村里的25萬株果樹。果樹種植是村主導產業,每年修剪下來的樹枝近200萬噸,足夠燒秸稈氣用。村集體按照每噸300元的價格回收廢棄樹枝,他家每年光賣果樹枝就能收入2000元,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買秸稈氣,足夠用一年。

    “果樹枝循環利用只是村資源循環起來的一方面,在水方面也實現了循環利用。”村主任李學志說,村里有眼200米深的水井,350戶村民家家吃上了自來水。村民所有用過,包括洗菜水、洗澡水等在內的“二手水”以及沖廁所的水,都先流進自家污水井里,通過管道再流到村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中水用于農業生產灌溉,一點兒也不浪費。

    “朱家灣位于密云水庫上游,肩負著保水責任,建設新農村得實現保水、富民相統一。”李學志介紹說,作為國家級生態文明村和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他們結合落實“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和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三起來”工程,近5年來村環境和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村里每年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1000萬元左右,其中80%以上為市、縣兩級財政撥付的專用資金,如果不是受益于全市新農村建設這一利民政策,村里的變化不會這么大。

    在朱家灣村,不僅所有街道均變成了平整寬闊的柏油路,就連小胡同都實現了水泥硬化;村民家門口兒依地勢壘上了花池,栽上了綠化樹;幾位老人圍坐在穿村而過的清水河畔的涼亭里,悠然自得地聊著家常。(記者馬楠)

    亮點回眸

    “五+三”工程靚麗鄉村

    朱家灣村是全市近4000個村莊中受益于“五+三”工程的一個典型。這其中的“五”是指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即村街坊路硬化、綠化;農民安全飲水;農村污水處理;農村公廁建設和戶廁改造;農村垃圾分類處理。“三”就是“三起來”,即讓農村亮起來;農民暖起來;農業資源循環起來。如今,“五項基礎設施”工程所有村已提前完成,“三起來”效果顯著。目前,“五+三”工程已累計投資213億元,硬化街坊路7500萬余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網1萬余公里;建污水處理設施818處;安裝太陽能路燈16萬余盞。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