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根治"地溝油"回流餐桌痼疾需疏通利用渠道

2011-10-13  來源:法制日報
[字體: ]

   近日,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共摧毀了涉及14個省的“地溝油”犯罪網絡,搗毀生產銷售“黑工廠”、“黑窩點”6個,抓獲山東柳立國、河南袁一等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由此,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6個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呈現在公眾面前,這證明地溝油不僅流入餐桌,而且其產業化規模相當龐大。

    如何破解地溝油回流餐桌的困局?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多名相關領域專家看來,只有變堵為疏、變廢為寶,對地溝油進行資源化利用,才能真正釜底抽薪,用一條合法的利益鏈條去替代原先的黑色利益勾兌。

    “地溝油”市場大管理亂

    在我國,對“地溝油”的解釋,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

    狹義上指的是從地溝直接刨出來的廢棄動植物油脂。即人們用不同工具,從建筑物的下水道(俗稱:地溝)獲取的生產、生活廢棄的動植物油脂混合物,經過簡單的沉淀、熬煮制成的油脂。制造過程環境污染嚴重,油脂品質低劣,油品色澤渾濁、氣味難聞、過氧化值高、浸出油溶劑殘留高、含有大量有毒物質。

    廣義上則泛指各種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動植物油脂。

    廢棄油脂利用研究專家、江蘇省高油脂能源植物培育及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偉明以多年的研究經驗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我國的“地溝油”市場很大,也很亂。

    “由于飲食文化和聚餐習慣,餐廚垃圾成了中國獨有的現象。一分鐘前還是佳肴,一分鐘后就成了垃圾。2009年,全國城鎮餐飲業零售額約為1.8萬億元。根據相關統計,飯局上的剩菜比例一般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也就是說,餐飲業每年有數千億元的銷售額白白變成了垃圾。”張偉明說。

    另一份針對上海近3萬家普通餐飲企業和150家左右星級飯店的調查結果表明,上海市平均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約1500噸。而在江蘇省蘇州市,千家大型飯店餐廳及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食堂,每天餐廚垃圾產生量也在400噸以上。浙江省杭州市僅飯店、餐廳和酒樓產生的餐廚垃圾每天就超過300噸。隨著餐飲業零售額以每年近21%的速度增長,餐廚垃圾如滾雪球般增長。

    而餐廚垃圾正是“地溝油”、“泔水油”的源頭,餐廚垃圾的巨大數量可折射出“地溝油”、“泔水油”的產業規模。

    如果能夠進行有效管理,“地溝油”的巨大產業規模也并不意味著就是件壞事,但事實是現有的管理非常混亂。

    “以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油脂為例,存在以下問題:家庭餐飲廢棄油脂管理完全空白;餐飲業廢棄物回收雖實行‘特許’回收管理制度,但總體上管理未實現規范化和常態化,大的沒管好,小的無人問,大多數流于形式,有的甚至變‘特許’制度為‘特權’尋租;單位食堂廢棄物回收管理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什么形式都有。”張偉明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治理“地溝油”應變堵為疏

    2010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開展“地溝油”專項治理,實行縣市長負責制,力圖從源頭上加大對地溝油的管控力度。該意見要求,商務、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衛生等部門各負其責,建立健全全程監管和執法聯動機制。意見還要求,要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然而,意見實施一年來,“地溝油”回流餐桌的現象仍難禁止,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張偉明的答案是:對“地溝油”的治理要變堵為疏。不僅要在治理上動腦筋,更要在利用上找思路,就是說要變害為利、變廢為寶,用合法的利益去代替非法的利益。

    “‘地溝油’等廢棄油脂屬于天然油脂,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不僅可以轉化成‘生物柴油’,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的矛盾,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開發生產多種生物質能新產品。”張偉明說。

    《法制日報》記者也了解到,在美國、加拿大、阿聯酋、荷蘭等技術成熟的國家,“地溝油”甚至被譽為“液體黃金”,制成生物柴油、混入汽油柴油甚至提煉成航空燃料。

    在國內,也已有企業開始對廢棄油脂回收利用的探索。去年4月,江蘇省常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檢所與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合作,開始了地溝油“密碼”的破譯工作。今年5月,他們率先在國內研究出地溝油精確檢測方法,能有效識別摻雜量僅1%的地溝油品。

    去年8月,常州當地還產生了中國生物柴油產業跨國“碳交易”首張訂單。拿到訂單的是江蘇卡特新能源公司。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現已形成年產8萬噸生物柴油、年產2萬噸生物增塑劑生產能力。

    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看來,在這一公司的生產中,1噸“地溝油”能產出0.8噸優質生物柴油,這說明我國并非沒有能力將廢舊油脂回收利用。

   資源化利用遇多個瓶頸

    盡管已有部分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嘗試變廢為寶,但我國在“地溝油”回收以及再加工利用環節在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得對“地溝油”的規;庸だ妹媾R重重困境。在這種困境之下,個別企業鋌而走險,利用“地溝油”制售利潤更大的食用油。

    公安部門近日破獲的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案主犯柳立國所主導的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之前,就是生產生物柴油的,只是后來柴油價格下降,市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減少,而且生物柴油進不了加油站,產品沒了銷路,格林公司這才打起歪主意,制售食用油。

    有業內專家認為,這起案件不僅暴露了我國在“地溝油”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反映出“地溝油”再生利用存在“出口不暢”問題,即在再加工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自1988年廢油脂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技術在德國問世以來,世界各國均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并制訂相應的行業標準。但直到2007年,我國才出臺了《BD100標準》,可是并沒有進一步明確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的相關摻混比標準,限制了生物柴油企業正常進入流通領域。直到2010年9月,國家發布了《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標準,并于今年2月正式實施,才為生物柴油產品進入正規流通渠道提供了政策支持。

    “現實更糟,因為除了海南省外,我國的油品零售市場仍沒有對生物柴油正式開放,生物柴油的銷售只能是各顯神通。”江蘇卡特新能源公司副董事長肖達明對《法制日報》記者說,“生產企業沒有一個固定的接收銷售單位,這是制約生物柴油行業發展的大問題。”

    除了銷售出路問題,肖達明認為,在“地溝油”資源化利用方面,我國還存在幾個主要的瓶頸。

    “首先是廢棄油脂的回收問題。我國每年有近千萬噸的廢棄油脂資源,但實際情況是,廢棄油脂不能合理合法按正常渠道及時回收,結果是:一方面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普遍陷入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地溝油’回流餐桌現象屢禁不止。”肖達明說,其次是行業標準問題。我國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已達2000多家,產能超每年300萬噸。但到目前為止,在生物柴油生產設施、生產工藝、配料配方等行業標準方面,還沒有統一。有的生物柴油企業號稱新能源,但由于工藝技術不過關,實際是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由于進入生物柴油行業的門檻不高,長期以來,存在一哄而上、魚龍混雜的現象。

    肖達明認為,稅收開票問題也是一大瓶頸。對生物柴油生產企業而言,廢棄油脂的采購對象為散兵游勇,他們只收錢不開票,也無票可開。這就導致了生物柴油生產企業在上交產品增值稅時,沒有“進項”抵扣。目前,廢棄油脂采購價每噸6000多元,涉及的采購資金非常大。

    “今年,國家明確了廢棄動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的免稅辦法,相當于每噸補貼800元至1000元,不過,這筆補貼如何到達企業還是未知數。”肖達明告訴記者,面對日益縮水的利潤空間和有限的銷售渠道,國內一些廠家已暫停了生物柴油的生產,或者轉而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或者瞄準利潤大得多的餐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