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價剛下調不久,多地加油站就開始出現柴油限購惜售現象。近日有民營加油站老板向媒體爆料,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控制出貨,導致不少民營加油站斷油。“自8日下調油價之后,中石油中石化就停止供油了。我們現在只能從‘油販子’(中間商)手里拿些高價油來確保供應……”
兩大石油巨頭囤油惜售的動機,緣于國際油價在最近一周上漲猛烈,而國內油價又剛剛下調不久,形成了批零倒掛現象;同時,市場又出現潛在的上調預期。有民營油企人士指出,現在的定價機制實在跟不上國際油價的變動步伐,國內壟斷企業的利益驅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油荒”。
平心而論,中石油、中石化雖為央企和壟斷巨頭,但本質上卻也是市場主體(盡管這個市場并不規范),具有理性經濟人的一切屬性,趨利避害、追求利潤最大化等等,當屬正常;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批零倒掛的情形下捂盤惜售,既合理也合法,不應承受道德譴責。不正常的,是當今成品油領域那個似乎雷打不動的壟斷體制和定價機制。
其實,對于現行定價機制滯后于瞬息萬變的國際油價走勢這一情況,有關部門和專家們都心知肚明。對此,業內專家紛紛認為,讓定價機制更靈敏地反映國際油價的變動情況,是成品油領域改革的主要方向。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是,22個工作日內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4%時,即可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這一規定造成油價調整存在滯后性,調整的結果往往令國內外油價走勢不一致,甚至出現反差。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因此建議:縮短調價周期和縮小變動幅度,以提高定價機制的靈敏性。
但問題是,現有定價機制實乃壟斷體制的必然產物,本質上當然也就是為之服務的。在壟斷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對定價機制的任何小改小革甚至大改大革,譬如將22天縮短為11天,將4%縮小為2%,就發改委和石油巨頭而言,這已經是非常“大方”了;而對市場、公眾來說,仍然無法改變其悖逆市場經濟規律的性質,仍然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動向,因為這樣的行政定價機制,說白了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典型做法。如果不把定價權交給市場,成品油價格就不可能真正與國際接軌,類似壟斷巨頭囤油惜售的情況就不可能收斂。
然而,這樣的訴求并不被專家們所認同。對定價權下放至企業這一說法,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均表示“可能性較小”。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稱,目前定價權下放并不具有可能性。“下一步的改革還應是國家主導、國際接軌、市場導向這樣一個邏輯。政府主導就是價格仍由政府來定,國際導向就是根據國際市場來掛鉤連通,市場導向就還是要更加接近市場,最終長遠目標是完全市場化。”這樣的說法好讓人無語。把政府主導、國際導向、市場導向弄成“一個邏輯”,要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實屬人力所難為,恐怕非得借助神力不可。
廈門大學林伯強主任堅信,發改委不可能下放定價權。在林伯強看來,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由發改委定價,只不過由企業來發布具體價格而已。這樣的改革能給人多大的期待,實在不好說。國際油價在漲,我們的零售價卻在降;但是更多的情況卻是,國際油價在大跌,我們的零售價卻越過了一個又一個22天而巋然不動。這樣的定價機制,不知還要堅挺到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