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移植專家稱植物人腦死亡概念混淆

2011-11-09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 ]

  移植專家介紹鑒別標準:

    “腦死亡者離不開使用呼吸機,植物人則不用。”

    前日,第九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學術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逾百位國內肝腎移植學者與會,針對國內器官移植供體短缺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由于腦死亡在國內未有立法,心臟死亡器官捐獻是中國器官捐獻的趨勢,其中包括腦死亡后的心臟死亡器官捐獻。有移植專家表示,目前很多人混淆了“植物人”與“腦死亡”的概念,由此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加劇了器官供體的短缺。

    器官供體嚴重短缺

    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國,中國面臨著嚴峻的供體短缺問題,每年有150萬病人等待器官移植。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全軍器官移植中心教授石炳毅稱,這150萬人中約120萬需要腎臟,30萬需要肝臟,其余少數需要肺、心、腸。等待腎移植的尿毒癥患者可以做透析治療長期存活,因此歷年積累下很大的患者數。由于供體短缺,等待移植的患者又以每年十幾萬的數量增加,很少患者能等到移植。在這些幸運兒之中,腎臟移植者的一年存活率在九成以上,肝臟移植者的一年存活率也有八九成。

    談到供體短缺,與會專家們介紹了很多原因,有供體家屬不同意、交通意外死亡涉及未解決糾紛、各方面壓力等。這使得我國器官移植例數在近年有所減少——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肝膽外科和肝臟移植中心主任霍楓教授稱,近期肝移植的例數比幾年前下降了約50%。

    家屬可以“一票否決”

    為應對器官供體短缺,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于2009年8月宣布啟動“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建設工作,又于今年5月啟動了心臟死亡捐獻器官移植試點。據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統計,截至上月底,16個試點省區市通過捐獻渠道實現捐獻128例,其中大器官328個,包含肝臟106例、腎臟216例、心臟4例、肺臟2例。石炳毅稱,中國的器官捐獻體系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的效率。

    由于我國尚未進行腦死亡的立法,因此在實際操作上很多時候按照“腦-心雙死亡標準器官捐獻”的標準,前提是要征得各位家屬同意,因為他們有“一票否決權”。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劉永鋒教授介紹了操作的流程:腦死亡病人——撤除心肺支持——心臟停跳——觀察2~5分鐘——宣告心臟死亡——器官捐獻。

    腦死亡后治療無效

    目前公眾未完全分清“腦死亡”與“植物人”的概念,將二者混為一談,擔心日后還有可能被喚醒的植物狀態親屬會被放棄治療。石炳毅介紹,腦死亡≠植物人,兩者的粗略鑒別是看患者有沒用上呼吸機。腦死亡指的是腦干死亡,不用呼吸機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心跳停止;植物人只是大腦皮層不行,不用呼吸機仍然可以存活。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陳實教授介紹說,腦死亡要符合醫學標準,當年劉海若車禍事件被英國媒體誤報為“腦死亡”,后來她又被搶救醒過來,實際上并非腦死亡;而近期小悅悅事件中的小悅悅就發生了腦死亡。發生腦死亡之后,治療都是無效的,例如在農村還要對死者做針灸等亂七八糟的治療,既浪費資源,還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