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僅有不到20%的國家實施PM2.5標準
2011年10月,華北區域大霧引起本市出現了三次持續的污染過程。期間,廣為流傳的美國大使館監測的細顆粒物(PM2.5)數據,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市環保局原局長史捍民委員認為,PM2.5并不是新出現的問題,北京多年來采取的分階段實施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在治理了PM10的同時,也降低了PM2.5濃度。
史捍民進一步說,目前,全世界僅有不到20%的國家實施PM2.5標準,主要集中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從PM10標準過渡到實施PM2.5標準,是各國綜合平衡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污染現狀情況下的產物,均經歷了長期的準備階段。美國從1994年率先宣布增加PM2.5指標,1997年制定標準,到2000年才常規化監測,歷時6年多;澳大利亞從2003年開始至今,一直實施非強制標準,期間主要是做大量的監測、收集數據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以檢驗標準是否合理。
史捍民認為,實施PM2.5標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于發展中國家,如果標準定得過于嚴格或一段時間內根本無法達到,那么空氣質量標準只能成為一個擺設,沒有實際意義。
據了解,結束不久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對北京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北京將在2013年提前實施國家新的空氣質量標準,這就對首都大氣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為此,史捍民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抓緊增加PM2.5監測設備,開展關于PM2.5傳輸規律及區域污染影響等基礎研究,為科學決策和制定控制對策提供支持和依據。二是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強化空氣質量單站濃度實時發布,提高公眾的感覺符合度,并通過網站、廣播、電視等媒體渠道發布信息,及時為公眾提供服務。三是在重污染日,參照臺風、大雪等發布預警機制,向社會發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四是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