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春節長假雖已經過去,但長假期間遇上的“被宰”經歷卻讓不少網友不吐不快,紛紛推出“防宰攻略”,以自己的經驗提醒其他網友。比如,哪家飯店真正價廉物美?哪一家小吃非去不可?哪家紀念品真的獨此一家?(2月7日新聞晚報)
本來,旅游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開心事兒。可是,最近媒體報道的一系列“天價菜單”事件,卻揭開了各地旅游市場“宰客”亂象的真實內幕。在三亞,三個普通的菜被宰近四千元,一條十一斤重的魚被宰6千多。無獨有偶,一位網友正月初五一家人在廈門鼓浪嶼也吃到“天價菜”:20個人兩桌,共10來個菜,其中4個海鮮,酒樓結賬要價1.3萬元,后經協商1萬元成交。可以說,旅游中“被宰”的經歷,不管誰碰上,都會很郁悶,大“煞”風景。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該承認,當下旅游成了很多地區的特色產業,商家們憑借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媒體頻頻報道的一些游客在景點“被宰”的事件,深深刺激著我們社會敏感的神經。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一些無良商家使用各種伎倆,“忽悠”旅客,強買強賣,讓游客花了很多冤枉錢進行所謂的“高消費”。而一些職能部門的監管缺位,更讓這樣的“宰客”亂象肆無忌憚,愈演愈烈。
旅游不僅是一門產業,也是一種經濟。既然是經濟,就應該遵循經濟規律的一些游戲規則。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一些旅游景區,一些商品動輒數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顯然偏離了經濟規律的正常軌道,造成了旅游市場的一種畸形消費生態。雖然說,這種“暴利”讓一些商家大賺、特賺了一把,但是這樣的賺錢眼光無疑是短視的,必定不能長遠。
無信不立,不誠不行。在筆者看來,健康的旅游業不需要“防宰攻略”,誠信經營才是旅游景區商家應該堅守的底線。沒有了誠信的基石,“宰客”亂象叢生的旅游景區,終究將會被旅客“用腳投票”,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到那時后悔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