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德班街頭拍攝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標語。
媒體記者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新聞中心。新華社記者 李啟華攝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開。為期12天的會議尚未開始,就有專家表示,會議難有實質突破。相反,如果與會各國都能夠更多地擔當,談判就不會讓世界失望。減排目標難以為繼
聯合國網站為此次大會設置專題,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1995年首次締約方大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以來,締約方每年都召開會議。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京都議定書》,為37個發達國家及歐盟設立了強制性減排溫室氣體目標: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發達國家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本次大會的核心問題是發達國家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做出明確量化指標承諾。這是該議定書2012年到期后能否延續的問題,也是關系到全人類未來生存的問題。當下全球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國家不希望因減排而影響經濟復蘇,會議談判成功前景黯淡。
或出現“真空期”
從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到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與會各國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都未做出明確指標承諾,兩次大會均在僵局中結束,收效甚微。如果此次德班會議不能落實2012年后的具體減排承諾,《京都議定書》將出現“真空期”。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被媒體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與會各方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做出安排。發展中國家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必須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應正視并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加大減排力度,并為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坎昆會議的進程更為艱難,原本定于2010年12月10日閉幕的會議,在各方堅持不下中,11日凌晨才閉幕。會議對棘手問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采用了模糊的措辭:《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應“及時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這一說法雖然認可存在第二承諾期,但并未給出落實第二承諾期的時間表。
美國表態拒絕承諾
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部長邁特·恩科阿納·馬沙巴內曾表示,人們期待此次德班大會能夠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取得進一步成果,南非作為大會的主辦國已經感受到巨大壓力。
歐洲的發達國家一直是量化減排的倡導者,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公報說,德班大會與會各方必須確定相關行動路線圖和實施期限。只有大會確定這一路線圖,歐盟才有可能接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歐盟強調未來達成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協議應覆蓋所有主要經濟體。歐盟計劃在德班大會上宣布,其承諾在2010年至2012年間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籌集72億歐元的融資工作已取得良好進展,該籌款金額已達46.8億歐元。英國外交部氣候變化特別代表約翰·阿什頓說,英國期待發達國家作出更大的減排承諾,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與此同時,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全球第一大國,美國已在2001年以影響經濟發展為由,單方面退出了《京都議定書》。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國也表態拒絕任何形式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法律文本。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談及德班氣候大會時表示,美國不會就《京都議定書》問題與各方進行磋商。
世人已經數次看到談判代表們爭執不下,憤然離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對聯合國氣候大會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已經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