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全國數百家殯葬服務機構推出網上公墓服務活動和“家庭追思會”、“代客祭奠”等方式,為公眾增加了新的祭奠選擇,使慎終追遠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倡“綠色殯葬”等文明殯葬理念,如祭奠活動不設祭品或者不使用污染環境的祭奠用品,而以敬獻鮮花、植樹栽花種草、培土澆水和整飾環境為主要內容。但是,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等殯葬觀念和陳規陋習仍有較大市場,也為一些殯葬服務商蓄意、非法斂財提供了溫床。
變革不文明殯葬觀念,樹立文明的殯葬理念,首先需要對人們進行教化引導。比如說增強人們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以道德的力量推動殯葬改良,也可以從保護人們身體健康、提升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著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環境價值觀。
同時,應當提供更多樣、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更加人性化的祭奠方式,供人們選擇。比如加強祭掃網站建設,提倡“居家祭掃”、“社區公祭”等方式,豐富祭掃內容,使祭掃形式更加側重于排解人們的悲痛,疏導人們在失去親人后的心理積郁,為人們提供情感交流的機會和傾訴途徑,慰藉心靈、滿足精神需求。
推進現代殯葬理念,還需要盡快修訂《殯葬管理條例》,對殯葬方式依法進行規范,推進文明殯葬方式社會化管理。政府部門還應當在發展規劃、財稅政策、價格政策等方面對節能、低耗殯葬方式的發展給予支持,出臺鼓勵相應扶持政策。比如通過政策扶持推廣火化,實現遺體和骨灰的無害化處理,倡導對骨灰進行樹葬、花葬、草坪葬、撒散等多樣化處理方式,使殯葬行為既能表達人們對逝者的追思,又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