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公車將被取消,市管干部不再配車,節。保担ラ_支,上億元公車處置拍賣收入為公車消費“明顯減負”……近期啟動的溫州車改,成為新一輪地方公車改革的焦點。
公車改革,“三公”消費改革的重頭戲。多年來,國內公車改革雖有推進,但公車私用、公車濫用的痼疾未改,個別地方還滋生了“錢也拿、車照坐”的新問題。專家指出,杭州、溫州車改的思路具有一定突破性,隨著改革深化,還應尋求治本措施,根治“車輪腐敗”。
公車“一刀切”,能否管住濫用
曾在國內引起反響的杭州車改,最突出的特點是公車統一上繳,大幅減少數量。兩年實踐證明,杭州車改節約公務交通費用約30%。
此次溫州車改似乎力度更大,除省管干部用車、執法執勤用車以外,所有公車“一刀切”,將1400多輛公車全部拍賣處置,并提出了“近程貨幣化,遠程市場化”進行公務用車改革、車貼按檔次發放、公車駕駛員人性化分流等一系列措施。
為確保效果,溫州市長陳金彪還規定了公車改革“四不準”:不準借用或占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車輛,不準接受企業捐贈車輛等,以杜絕“補貼照拿、公車照坐”。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等認為,在公車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最突出的焦點是首先如何保障公車姓“公”。溫州車改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遏制目前泛濫的“公車私用”。而用差異化的補償,能相對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減少改革的阻力。
但專家同時指出,近年來各地公車改革措施不少,但諸如“補貼照拿、公車照坐”的情況依然存在,公車改革的底線和高壓線一再被突破,尤其是一些地方出現了公車回流,泛濫程度比改革前更甚。由此看來,諸如溫州車改的辦法能否奏效,關鍵在于能否“關住后門”。
此前,國內公車使用中,“三個1/3”已是公開的秘密:即“領導公務用1/3,領導私用1/3,駕駛員私用1/3”?纯磭鴥雀鞔蟪鞘械娘埖辍⑸虉觥W校、旅游景點、住宅小區里停著的各類公車,就知道“公車私用”現象有普遍性,有些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每逢節假日,幾乎成為公車私用的‘重災期’,各地景區、高速公路上跑的公車比例不小。”長期關注公車改革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
近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中央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尚曉汀就明確表態:“要對公車私用行為實行‘零容忍’,發現一起處理一起,重拳出擊。”
記者了解到,國內一些地方為監管“公車公用”,有的耗資千萬元為公車安裝GPS,監管公車的去向。但實行至今,基本都是“內部掌握”。還有一些城市醞釀為所有公務車輛噴涂車身“標識”,讓公車不敢“胡來”,但此舉受到的抵制大,難以有效實施。
“錢也拿車照坐”,車補不能福利化
近年來,國內公車改革正在攻堅克難,在各地改革中,使用貨幣補貼最為常見。杭州、溫州車改基本上是將普通公務員至局級公務員分為300元到接近3000元的標準。
杭州、溫州都明確規定,車改補貼為公務活動交通費用,不計入工資性收入,存入專用賬戶,用于跟交通有關的支出,如加油、保險、汽車維修等費用,不可提現或挪作他用。這從某種角度避免了原先“補貼等于變相收入”的弊病,也形成了一種監督。
葉青說,貨幣化補貼是當前國情下車改過渡階段一個較合理的措施,畢竟改革了公務員的既得利益,“但問題的關鍵,是目前制定的補貼標準是否合理?補貼多少到底誰說了算?”
一位溫州市民說:“一個干部每月若兩三千元是否合理?簡單測算下,出行的公交車價格多少?出租車每公里運價多少?按22個工作日計算,一個干部每天100多元錢,難道公務員需要整天在外面跑?貨幣補貼高了,會不會有變相‘福利’之嫌?”
華東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文軍說,車改貨幣化補貼制定標準值得研究。“車改關鍵是規則制定者就是利益相關者,制定補貼依據要向社會公開,公車改革不能是‘看起來很美’,在監督上也應該引入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等。”
減少無序膨脹,走出“越改越多”怪圈
相對于公款出國、公款招待而言,“公車浪費”的情況公眾感受更直觀,“刺眼”的“車輪腐敗”現象影響更大。
中國有多少輛公車,每年花費多少?恐怕是一道無解難題。“幾乎連財政部門也說不清準確數字,因為國內公車數量無序膨脹,公車浪費現象普遍。”葉青表示,“如果全國就算只有200萬輛公車,每輛車每年10萬,已達兩千億。而這個數字并不包括公車私用的費用,真正的開銷,可能要高得多。”
長期以來,對于公車浪費、公車腐敗治理的著力點一直在監督,各地的一些辦法,如公車集中管理、車身噴涂標識、安裝GPS鎖定軌跡等,誠然有一些約束作用,但有些效果并非很明顯,有的還滋生了新的浪費。
三百多年前,先哲黃宗羲就發現,歷史上每次稅改后,百姓負擔降低一段時間后會漲到更高的水平,被稱為“黃宗羲定律”。專家認為,反觀近年來國內車改,一些地方和部門越改越多、越改越亂的情況也客觀存在,車改打破“積累莫返之害”怪圈刻不容緩。
葉青說:“世界各國公務車輛管理使用基本都是如此,公車都是屈指可數,特定的公務活動才能用。必須嚴格公車配置范圍和標準,只有改掉公車使用中的特權,大量削減公車,實現有效監督,才能真正打破車改‘越改越多’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