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廣藥集團和加多寶爭奪王老吉品牌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對于又一起這樣“爹搶富兒子”的事件,e哥想說,王老吉的爹到底是誰,人們并不關心,人們關心的是不要像以前一樣,這個剛長大的牌子被這些“爹”們折騰沒了。
一提“王老吉”,人們可能都會知道,但是要問“王老爹”是誰,可能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可見,王老吉品牌的知名度既不是廣藥給的,也不是加多寶給的,而是億萬消費者的口碑一點點凝聚起來的,是靠汶川地震中的公益義舉感動出來的。
e哥想問的是,一個品牌在市場上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之前一直沒事兒?現在做大了,掙了錢了,就不知道突然從哪冒出這么多爹來搶兒子,養兒子時候干嘛去了?
不只是王老吉,上島咖啡、娃哈哈等一批曾經輝煌過的國內知名品牌都曾有過這種遭遇,而結果都是在這些糾紛中,企業和品牌受到了極大損害。曾經唯一能和星巴克抗衡的上島咖啡品牌嚴重受損,元氣大傷,之前的發展勢頭不再。而娃哈哈品牌則差一點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中華老字號的數量從16000多降到1600多個,其中有相當數量就沉沒于這樣的糾紛之中。e哥還是那句話,這些爹們怎么折騰別人管不著,但是不能讓這些剛成長起來的“兒子”們夭折,或是從此變成“非主流”,這樣禍起蕭墻的慘痛教訓我們已經歷了太多。坑爹的事不能干,但被“爹坑”的事更不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