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吃好“3元營養餐”有多難
——“營養午餐計劃”試點地區走訪見聞
近期,網絡上時常曝出部分貧困地區學校與學生營養餐有關的食品質量問題。記者就此深入走訪了云南、貴州、陜西等地多所試點學校,發現營養午餐計劃正在改變農村貧困地區孩子們“吃不上飯”的狀況,但要讓孩子吃飽吃好“3元營養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元營養餐”來了 “三無”食品少了
【網民熱議】網民認為,營養午餐計劃將偏遠貧困地區試點學校學生午餐具體到3元,量化支持政策更具針對性、可行性,也更便于社會監督。
網民“智慧山”發微博稱,3元午餐標準對于我國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不算什么,但即便是這樣低的要求,在中西部偏遠貧困地區也可能遭遇“落實難”,“‘3元營養餐’在試點地區可能遇到的難題更值得關注”。 【記者調查】記者來到位于貴州省龍里縣海拔1300多米大山里的擺省鄉中心小學,該校距離縣城近50公里,270名學生中有一半是留守兒童。為了讓學生們吃飽,學校將國家補助的3元錢全部用于買菜,每名學生每周向學校食堂提供2斤大米。
“食堂分飯的時候,一二年級學生個子矮,都伸長脖子、踮著腳尖看。很多同學怕菜不夠,不斷小聲地說‘老師,快點、快點’。”擺省鄉中心小學教導主任、食堂管理員丁必艷對學校第一天提供營養餐的情景記憶猶新。
洪家鎮王東小學校長梁永平告訴記者,營養計劃實施前,孩子們愛在校外買麻辣片、干吃面等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的“三無”食品,現在離家遠的學生食物營養也得到了保障。
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鐵峪鋪初級中學校長陳元林告訴記者,學校每天保證學生先享受到這3元錢的補助,超出的部分由學生支出。“其實國家現在對貧困學生有各種補助,學生吃正餐基本不用花錢。”
【反饋鏈接】陜西省長武縣教育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啟動惠及680個縣市2600萬在校學生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生每天3元的營養改善量化標準,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地區的孩子們“吃不上飯”的問題。
營養餐消除安全隱患有多難?
【網民熱議】前不久,安徽金寨某地區學校營養餐配送爛蘋果,云南鎮雄縣337名學生吃了營養餐后出現腹瀉、高燒等不適癥狀,廣西那坡縣營養午餐試點學校指定供貨商從3元補助中賺。痹麧櫟认⒁鹆司W民關注。網民“宏觀看世界”說,看來一份簡單的營養餐要想做好、保質保量吃到學生口中,還并非易事,學校食品供給體系還是漏洞不少。
【記者調查】云南省鎮雄縣的729所學校中,只有36所學校有食堂,許多學校食堂也只有一個簡易棚、兩口大鍋和一張桌子。在鎮雄縣頂拉小學營養餐安全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取證調查發現學校食堂和承包商均無《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衛生許可證》。而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全州村級以上學校仍有800多個教學點沒有食堂。
在一些偏遠山區,受交通、食堂設施等條件限制,學校集中采購原料、加工的營養餐也在“打折”。由于山高路遠,部分學校每周只能采購一至兩次,采購的原材料多為蘿卜、白菜、蓮花白、土豆、木耳等耐存蔬菜,肉類則每周采購一次,放在大冰箱里冷藏。
在“黔中腹地”貴州省麻江縣,記者跟隨采訪了當地柿花小學3名教師一天的生活。一大早,他們直奔菜市場采購蔬菜和肉,急匆匆趕到學校后,放下“菜籃子”,拿起“教鞭”上課;課間休息時間,他們到食堂監督、幫忙,甚至充當“大廚”;中午放學后,他們扔掉“粉筆”,換好衣服接著掌起“飯勺”,給學生分發飯菜。
【部門回應】多位教育部門負責人及校長告訴記者,要確保營養午餐計劃順利實施,大量貧困地區學校需破土興建、改造升級學校食堂,配備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但這樣一來,將面臨資金來源、人員編制等方面壓力。
吃飽吃好尚需國家“買米”、地方“造鍋”
【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認為,偏遠貧困地區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不能只由政府“單打獨斗”,要鼓勵民間慈善力量、社會團體參與進來,讓全社會共同關心農村少年兒童的成長。
【記者調查】部分學校教師及廚衛人員告訴記者,對于一些只有50名學生的學校而言,建個“一天只做一頓飯”的食堂也是很大的浪費,因為農村學校學生在逐年減少。
有學生家長建議,不如把營養計劃補助發放到學生家庭,由家長到指定的安全食品購置點自主購買,“這樣的營養計劃照樣可以實施。”
【專家點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對于尚未建立食堂的偏遠貧困地區學校,可以按照“中央財政為主、省級財政為輔”的模式,在增加現有中央經費撥付額度的同時,進一步規范省級財政的配套比例。
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孫亞玲、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軍等認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盡早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創造條件,逐步分批加強學校食堂硬件條件建設。同時,地方教育部門與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建立長效溝通協調和聯合督導檢查機制,建立和完善食品原料采購索證制度,與供應商簽訂供貨協議供應糧油鹽等大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