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年過后,徐寧生參加了一次同學聚會。組織者、徐的同學是廣東一家國企的總裁,地點就安排在該國企的食堂。“居然請我們吃食堂餐。”徐寧生一開始很納悶。到達目的地后,他發現原來端盤子刷卡打飯的普通食堂盡頭,才是這次聚會的真實地點——兩個包間。現在通行的做法是,喝茅臺把商標先撕下來,更為隱秘的辦法則是,把茅臺酒倒進礦泉水瓶,同時嚴禁任何人拍照。(《南京日報》3月27日)
“喝茅臺把商標先撕下”、“把茅臺酒倒進礦泉水瓶”,甚至連宴請都改到了食堂,之所以搞得如此麻煩和低調,當然是為了在大快朵頤的同時,又掩人耳目。的確,既然茅臺如此香醇,饕餮如此充滿誘惑,要想管住這張嘴實在不是易事。好在,公款吃喝之風雖然強勁,但對于公款吃請的遏制也未曾懈怠。近期,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公款吃請之風的確有所收斂。
不過,吃慣了“鮑魚”,忽然之間要改吃“草魚”,難免不對胃口。僅僅通過“禁令”來管住公款吃喝慣了的那一張張嘴,并不容易。在一些官員看來,如今在這風口浪尖上,到高檔酒樓公款吃喝即便不“撞上槍口”,也太過高調。但公款吃喝慣了的胃口,仍惦念著饕餮的快意。于是,公款吃喝“隱姓埋名”,公務宴請轉戰內部餐廳,再不濟,要求高檔會所做好保密工作,就成了一部分人躲避風頭的伎倆。
實際上,一些公務機關和大型國企,內部餐廳標準堪比五星級飯店的不在少數。不僅廚師來自星級酒店,工作餐更是堪比星級酒店的高檔自助餐。工作餐尚且如此,辦起宴席的規模和檔次自然也是不遑多讓。打著這一旗號的食堂,實質上卻成了享受高福利的場所,為公款吃喝提供了最安全的掩護。
當公款吃喝“轉入地下”,公務宴請“改頭換面”,加上礦泉水瓶偽裝的茅臺,與其說是公款吃請從此收斂,毋寧說是更加變本加厲。相比到外面公款吃喝,還得找由頭報銷,也容易露出馬腳,公款宴請的“內部化”,混跡于工作餐之中的公務宴請,公款吃喝有了更難分辨的“新陣地”,饕餮起來恐怕更加有恃無恐。從這個意義上說,“轉入地下”的公款吃喝更需警惕。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廉政會議上說,“今年開始,要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而且“公開的形式要通俗,要讓老百姓看得懂”。不難設想,一旦公款接待經費公開,并能真正細化,那么無論是五星級酒店,還是內部餐廳,其實都無法成為盲區,至于“礦泉水瓶中的茅臺”,到時也將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