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證監會和央行都不是“奶媽”

2013-06-26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救市”和“托市”都是揚湯止沸之舉,不是幫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會加劇資本市場的“積貧積弱”,而絲毫無益于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

    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面仍堅如磐石。在這樣一個背景下,“6·24”大跌讓人“驚悚”,耐人尋味。人們不禁要問,這資本市場究竟怎么了?

    首先,中斷了9個月的IPO或將重啟,構成資本市場的巨大利空。其次,今年以來我國持續的信貸緊縮,使資本市場出現了“錢荒”。另外,美聯儲暗示,可能淡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構成了中國資本市場外圍環境的巨大壓力。三重因素的疊加,股市自然急挫。隨著市場恐慌情緒的蔓延,股市還存在著進一步下探的趨勢。

    按理,股市漲漲跌跌,當屬正常,無需更多關注。為什么我國股市的持續下跌會引來各方面強烈的關注呢?深層次的原因,是資本市場制度設計上存在著缺陷。作為直接融資手段,我國資本市場的創建,為實體經濟增添了直接融資手段,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但由于資本市場在制度設計的一開始,就在不合格上市公司退市的細則上缺乏合理設計,使得中國股市猶如一個巨大的“貔貅”,只吃進,不排出,形成了難以治愈的“腸梗阻”。在全社會股市投資量增長不及上市公司市值增長量的前提下,股市持續不斷的下跌,就是必然的趨勢。倘若大盤懸崖式下跌和緩坡式下跌交錯形成固化局面,就會使股市最終喪失直接融資功能。這個結局,又恰恰與我們建設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制度背道而馳。

    當前,中國股市面臨著兩難困局。一難在“進”。上市公司入市,在現行發行制度下,常常是市盈率高,發行價高,圈錢效應突出。在一級市場吃盡了二級市場的投資利潤前提下,投資二級市場,缺乏吸引力。二難在“出”。不合格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會損害諸多投資機構和中小投資者利益。特別是一些小股民,難以承受上市公司退市的巨大損失。

    因此,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嚴格發行制度,讓真正業績優良、值得在二級市場投資的上市公司入市;另一方面要推動投資者教育,讓所有投資者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投資的無限風險和無限收益是并存的,在此基礎上,大力淘汰不合格上市公司,給中國資本市場營造出真正的“碧水藍天”。如此,資本市場的價格曲線表現才會真正的隨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更多的資金才會進場,追逐更好業績的上市公司,資本市場才會真正獲得健康的發展,直接融資手段才真正可持續,投資者收益才真正可持續。

    面對當期行情,有人建言,請證監會立即救市,明確無限期停止IPO、暫停融券賣空交易、將禁售期一律延長六個月;請央行開閘放水救市,向市場釋放流動性;請匯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機構托市,牽頭成立平準基金進場托市……其實,證監會不是股市的“奶媽”,央行也不是。這些所謂的“救市”和“托市”之舉,不是幫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如此“救市”和“托市”,都是揚湯止沸之舉,只會加劇資本市場的“積貧積弱”,而絲毫無益于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