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迷你公租房”事關公平無關尊嚴

2014-01-2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近日,廣州市首批2000多套公租房迎來市民踩點。其中,使用面積39.4平方米的“三室一廳”戶型引發爭議。一些市民吐槽,最小房間“只能擺下一張床。”廣州市住房保障辦工作人員回應,是為了滿足“一家三代”同住的需求。

  39平方米設計成“三室一廳”,確實憋屈了一點。有批評的網民說,如此設計無視居住者的尊嚴。這樣的批評看似關注尊嚴,其實是對尊嚴的誤讀。別說這是保障房,就算是商品房,空間大小也要根據人的經濟狀況等而定,不能說買得起大房子的,就比住小房子的更有尊嚴。

  就保障房而言,這樣超小戶型的設計,好處可能遠大于壞處。需要住保障房的,肯定都是低收入群體,他們最為關注的是,以盡可能小的成本滿足自己的 居住需求。面積大了,也就意味著房租會高,自己的投入要大。即便政府有補貼,那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從現實來看,保障房的數量,遠遠還不能滿足低收入者的 需求。戶型小了,同樣的投入,才能保障更多的家庭,才能讓更多的家庭有起碼的尊嚴。

  實際上,這也是香港、新加坡等地,對保障房的常見做法。如專家所言,香港的“公屋”20平方米、30平方米的十分常見。相對于房屋面積,布局合 理、交通狀況好,才是更重要的。此前國內有些地方,曾傳出保障房因交通不便,空置率過高的情形。原因之一,就在于要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建保障房,因為成本太 高,很難將租金降下來。廣州現在的“迷你戶型”,不失為一個好的探索。

  此外,迷你戶型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在客觀上減少“騙購”行為。這樣的“迷你三居”,很難轉型為商品房流通,謀利空間小了,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去動歪心思。從而能最大程度上,保證這些房子為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保障。

如何能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擁有居住的尊嚴,不僅是一個道德命題,更是經濟命題。誰都希望有空間寬敞的住所,但問題是誰來買單?如果要政府在保障房領域,不惜成本地滿足“大房子”的需求,這無疑是不理智,也是不可持續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