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日印發《關于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公辦養老院今后將只接收失能或者80周歲及以上老人,并保障政府供養老人、困難失 能老人、做出突出貢獻的失能老人、失獨家庭的失能老人等4類老人隨時可以入住。這意味著,公辦養老機構開始回歸本位,公共服務“保基本”的托底性質凸顯。
養老服務是重大民生問題,政府是保障基本養老的主導力量。可以看出,此次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將政府資源更合理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解決好 “剛需”,糾正目前公辦養老機構存在的職能定位模糊、管理體制僵化、服務功能單一、資源分配與利用不均衡等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把最難解決的失能老人養老 這塊“硬骨頭”接過去以后,有利于養老服務業社會化發展,滿足本市巨大的養老服務需求。
在改革邁出有力步伐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后續任務仍然很重。首先,目前公辦養老機構劃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公建民營三種運營模式,后兩種方 式如何科學、公平地引入公辦養老體系,仍需要進一步科學設計。在公開招標、運營監管、收費標準、管理審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各個環節,都需要以提升養老 服務水平為核心,進行公開透明、相互銜接的監管。其次,還應該利用好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大力發展機構養老床位數量、質量,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社 會養老需求。
本次《意見》改革的公辦養老機構211家、占養老機構總數的50.8%;總床位數35276張、占養老床位總數的32.4%。即使加上民辦養老 機構,全市總共有415家養老機構,近11萬張床位。而最新的老年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80歲及以上高齡戶籍老年人口47.4萬人, 失能老人(含部分高齡老人)數量也有大約40余萬人。再加上其他存在機構養老需求的老人,養老床位的供需差距十分之大。應該說,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 改革,在厘清政府與市場的分工、定位之后,應當更好地為社會力量進入機構養老服務掃清道路,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完善社會力量參 與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工作機制。
當然,用市場配置資源,效率雖高了不少,但利潤指揮棒同時也容易造成新的供需失衡。在養老床位的定位、布局、收費標準等方面,仍需要用科學規劃予以完善。
最后,面對全市280萬戶籍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居家養老仍是優先選擇。機構養老今后應該突出發揮服務支撐的作用,打通二者之間的平臺差別,將護理看護、健康養老等各種服務輻射到社區和居民家庭,促進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實現養老服務行業整體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