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之后的新《食品安全法》將于10月1日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也于近期發布。這個被冠以“最嚴奶粉新政”的辦法對在國內生產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生產和管理作出了更加嚴苛的規定和要求,甫一發布旋即引發熱議。
根據征求意見稿,嬰幼兒奶粉的配方將由備案制改為注冊制,奶粉管理被提高到藥品級別。配方注冊制規定,一個產品配方只能生產一種產品,每個企業 注冊配方數不得超過5個系列、15種產品配方。此外,進一步明確了奶粉的標簽標識規范,如使用進口原料須標真實產地、羊奶粉要標注羊乳所占的比例等。“史 上最嚴”奶粉新政的用意在于,卡死企業多品牌、價格戰戰略,遏制“同配方不同價”、以添加“微量元素”之名行提價之實的市場亂象,從而達到改善市場競爭環 境的目的。
結合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的現實語境,不難理解,這次奶粉新政更主要的目的是樹立國產奶制品的良好形象,重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那么,又一次“史上最嚴”能真正徹底堵住奶粉的安全漏洞嗎?對于消費者來說,安全是他們對乳粉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關注標的。
其實,這些年為了管好一罐奶粉的安全,各個層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推出了不少“史上最嚴”。比如,早在2010年,我國就批準公布了與國際標準完 全一致的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2013年12月,我國發布被稱作“史上最嚴”審查細則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并按照細 則要求,于去年如期完成了“史上最嚴”的乳粉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這還不包括其他各項大清理行動、嚴禁貼牌生產等多項禁令。
但遺憾的是,雖有各種“史上最嚴”的規則和政策,我國奶粉市場依舊未能完全擺脫尷尬的窘境,洋品牌攻城略地之勢未減,市場信任依舊行進在漫漫重 建路上。盡管制度籬笆越扎越緊,但依舊有一些奶粉生產企業不愛惜就要建立起的良好形象,一邊抱怨“抽檢要把人抽到死”,一邊偷工減料,上下其手,渾水摸 魚。因此,對每一次“史上最嚴”都抱有美好期待的人們不止一次被奶粉丑聞“打臉”,一再喪失對國產奶粉的信心。
由此可見,在這個“后三聚氰胺時代”,單純寄希望于修改法律法規來破解困局可能并不現實。如果沒有“史上最嚴”執法做標配,沒有制度的剛性力量 做托舉,沒有執法者的敬畏心和責任感,光有寫在紙上的“史上最嚴”,消費者也只能是“呵呵”而已。殫精竭慮設計的頂層設計和操作規范,需要監管部門不變 形、系統全鏈條式地嚴格執行,將奶粉安全納入其日常化的工作任務之中,對問題奶粉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踐踏法律和生命的黑心企業始終保持“零容忍”。
說回此次的最嚴奶粉新政,新政勢必引發行業洗牌,部分乳粉品牌將得以保留,但這并不意味著保留的品牌乳粉就不再有質量安全之虞。確保奶粉安全,還是繞不開對“史上最嚴”審查細則的執法和問責,將“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所構建的最嚴格各方法律責任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