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光明日報:縱容一地鳳爪,何談文明建設?

2016-02-0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

  近來,一段在網絡上熱傳的視頻顯示,一女子在上海地鐵車廂內吃泡椒鳳爪,還將骨頭殘渣扔在地上,并“舌戰”指責其行為的乘客。緊接著,該女子又被發現在地 鐵車廂內吃麻辣燙,繼續上演地鐵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頂著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鳳爪女”仍堅稱“我沒有影響他人”“不道歉”,甚 至還有公司欲請其為鳳爪作“代言人”。

    2016年伊始,高速路上往車窗外隨手扔瓜子殼的“瓜子哥”、大喊“我就是沒道德”的“咆哮女”、在路燈上涂鴉求婚的某高校男生、飛踹路口 擺攤老人的黑衣男子……一系列的“新晉”熱點新聞,不約而同拷問著整個社會的公共文明底線。而一些對此類行為回應的聲音則更令公眾感到寒冷:制止這些行為 “沒有法律依據”“不能強行制止”,等等。以至有網民感嘆:節操像鳳爪殘渣一樣碎了一地。

    尤甚應該讓我們反思的是,伴隨這種不文明現象,輿論應該如何發聲?“觀眾”該負什么樣的責任?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該怎樣“求關注”?如果一切都淪入審丑式的狂歡之中,精神文明建設從何談起?

    不犯法并不意味著“合理”和“應該”。維系社會文明,法律之外,還有道德;規則之外,還有禮儀。《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管子也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些先賢都強調了社會道德自律的意義,對今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公共空間日益擴展,道德自律、社會自治對于維系社會秩序的意義越來越重要,形成“承認他者”的公共文化變得越來越迫切。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社會,既要國家“倉廩實”,也要全社會“知禮節”,更要每個人“知榮辱”。

    建設公共文明,需要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形成對不文明行為的“文化逼視”效應。當這些“鳳爪女”們的不文明行為和這些凡人善舉的“正能量”都 被代入公眾視野,當公眾對于這些好的和壞的行動不再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關注就可能轉化為一種約束的力量,并慢慢上升為一種行為自覺,一種生活方式。

    涓滴成河,久久為功。被稱為“21世紀社會學家”的德國學者諾貝特·埃利亞斯在其經典著作《文明的進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種結構,也是一個 過程。樹人需百年,社會的成長也需要我們寄予等待的時間和寬容的空間,只有當“拉風”的公放音樂不再響徹公共場所;當音樂廳、電影院的某個角落不再傳來手 機鈴聲;當每一袋垃圾都被入箱投放,每一寵物都被妥善看管;當“鳳爪女”們不再“理直氣壯”,我們才可以響亮地說,我們做到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