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自稱是香港企業家考察團成員“赴廣西考察獲官員宴請吃穿山甲”的微博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雖然涉事單位迅即發聲,予以堅決否認;有關部門也緊跟聲明,積極關注并立即調查,但依然沒有消弭輿論爭議。這樁兩年前的舊事猶如被引燃的“炮捻子”,鬧得是沸沸揚揚。
雖然具體事實有待核實,但其所反映出的某種現象卻值得正視。那就是,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普遍存在對港商、臺商、外商高看一眼的問題,甚至直接給予“超國民待遇”。就是這個“超”字,出現了外商汽車掛黑牌 可以闖紅燈、外商來了警車開道、超規格接待等不正常現象。好像這些人一來,規則就成了“稻草人”,想不遵守就不遵守,平時不能吃的也可以吃了,平時不能喝 的也可以喝了,平時不能辦的也可以特事特辦了。這種高規格、超標準接待,似乎成了一種“慣例”,游離于我們的既定規則之外。
應當看到,今天的中國不論是發展水平還是政策環境,都與改革開放之初 大不相同,當年你爭我搶拉項目的路子早已不合時宜。特別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工作都已納入法治軌道,招商引資、審批項目,講究的是依法 開展、依章進行,強調的是要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正常平等地開展。當此之時,再搞過去那一套路數,忙于觥籌交錯中迎來送往,只會讓人覺得思路落后。
其實,能不能招好商、引好資,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當地的發展硬件和營商 環境。這顯然不是靠吃一回穿山甲或是喝一頓茅臺酒就能解決的。如果一個地方沒有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即便用非常規手段把商招來了,“金鳳凰”也很難留得 住、留得久。說到底,現在的招商引資,需要的不是什么特別“招待”,而是政府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努力去除那些體制機制中的梗阻,給所有企業一個風清氣 正的生長環境。
不管怎么說,面對招商引資,我們都不能再以破壞規則的方式來行事,而要逐漸地敬畏規則、適應規則、用好規則,處理好“親”與“清”的關系。或許,這才更應該是“吃穿山甲”事件遭熱議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