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里揣著一沓材料,往西城廣內街道社區服務站走的路上,劉玉芝心里一直打鼓:“會不會又撲空?”
撲空?只因社區工作人員一人只管一攤事。比如居民想辦個生育證,要是趕上管計生的不在,對不起,必須再跑一趟。前年,劉玉芝申請限價商品房,來社區交表,正趕上受理的人不在,連需要什么手續都沒問到。第二天再來,準備的資料果然不齊全,又跑了第三趟才算完事。就在幾天前,因為要給單位開具居住證明申請福利,劉玉芝不得不硬著頭皮再走一遭。
說話間,服務站到了。推門進去,劉玉芝眼前一亮:里面的擺設竟都變了。原來工作人員一人一專柜,現在則是4個服務柜臺呈L形排開,一位工作人員正和三五位居民有問有答說得熱鬧,一會兒指導這個填個藍表,一會兒又幫那個開個紅單子,忙得不亦樂乎。
沒等劉玉芝開口,負責引導的另一名工作人員主動走來,告訴她一個好消息:生育證、居住證、代換煤氣……社區能辦的79項業務,任何一名工作人員都能處理,居民不用再找專門負責人,不用多跑腿。
工作人員黃晶坐在那里,將退休人員劉顧瑩的身份證在一個信息采集器上一刷,關于她的信息一下全都進入到電腦中。進入代換煤氣的申辦頁面,劉顧瑩的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隨即出現在屏幕中;再點擊打印,免費代換煤氣的身份證明隨即完成,用時不到一分鐘。
揣上證明,劉顧瑩高高興興走了。到劉玉芝辦了,流程差不多:黃晶先在采集器上刷身份證,而后接過一大把各式各樣的票證,噼噼啪啪敲擊鍵盤,不一會兒點擊打印,完成,耗時不過五分鐘。“這么快!捎帶手還能把水電費交了。以往是跑兩三趟辦一件事,如今是跑一趟辦兩三件事。”劉玉芝喜笑顏開。
辦事撲空白跑腿,這可不是劉玉芝一人有過的遭遇。廣內街道曾做過問卷調查,大部分居民都對此心存不滿。
能不能讓一個工作人員具備辦理所有事項的權限,居民不管有啥需求,只要來了就能辦,不白跑?街道工委、辦事處上上下下開始絞盡腦汁想招兒。
今年年初,廣內街道開始嘗試借助高科技,實現一人辦理多項事務的目標。一個看不見的智能網絡,很快向全街道的各個角落延伸。在這個網絡里,儲存著地區8大類、42小項、20萬條數據,細化到每一位居民。一刷當事人身份證,登錄到系統中,任何一個工作人員都可以辦理包括民政、計生、社保、殘聯、流管、文教6大類事項中包含的79項業務。
其中,辦第一個子女生育服務證、開具房屋租金減免證明、失業人員回社區備案等51項事務,以往要填寫各種表格,跑好幾個部門,周轉好幾天,現在當場就能辦理完結。其余28項雖不能當場辦完,但工作人員會給居民一張回執單,寫明幾天之后可來取結果。“總之,絕不能讓群眾撲空白跑腿。”廣內街道工委書記李劍波說得底氣十足。
不但不白跑,來辦事的居民還有了監督權。系統配備了滿意度測評器,居民可以對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辦事效率進行評價。系統中有一欄專門顯示居民的滿意度,街道各個部門都能點擊觀看。“群眾哪里不滿,我們就改進哪里。”李劍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