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平房區將新增14類公共服務設施
增加臨時兒童托管處、老人托管處,居民停車場或停車庫……記者昨日(25日)從市規劃委獲悉,一項《北京舊城平房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方法研究》首次公布。這項針對如何改善舊城胡同街坊四鄰生活的調研,已經形成了成果,并計劃陸續落實。居住在老城區大雜院里的居民,身邊將會陸續增加3大類、14個小類的公共服務設施。
住在舊城區,不缺商業設施,不缺綜合醫院,但讓一些老百姓感覺到不便的是,自家胡同前好像缺了點生活必需的“小零件”。而這一“研究”主要針對的就是如何補上這些“小零件”。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老城區的居民來說,社區醫療、日常商業和文體休閑設施是居民日常的主要需求。從滿意度上來看,基礎教育設施、日常商業設施以及銀行網點等都得到了舊城居民的較高認可,但休閑、運動和文化設施在舊城地區較為匱乏。
經過調研,專家認為,北京舊城平房社區人口規模一般在1000至3000戶左右,家庭構成以3口之家為主,合計3000至9000人。根據25片舊城平房區保護規劃中內容,這部分區域將疏散41%左右的人口,平房社區的人口規模將控制在1800人到5400人之間。
專家根據這些數據,參考《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標》的劃分,平房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建規劃將結合標準和調研所獲得的需求信息綜合確定。
那平房區內的公共設施都要建什么?
規劃師舉著一摞調研數據說,胡同中、大雜院附近將陸續添加的設施包括社區管理設施、綜合服務和基礎設施3大類,其中又包括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用房、社區衛生服務站、室外活動場地、商業服務(含小型菜市場、便利店、再生資源回收點等)、文體活動站、臨時兒童托管處、臨時老人托管處、居民停車場或停車庫、配電室、有線電視光電轉換間、公廁和分類垃圾桶14個小項。
老城保護有5條不能逾越的配建原則紅線:
(一)規劃范圍內的現狀公共服務設施應予以保留,可適當進行整治和改善,不得隨意改變起用地性質和使用功能;
(二)規劃范圍內的非社區所屬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盡量保證其對社區的開放性,并可酌情減少同類設施的配建規模;
(三)使用性質相近及可合設或兼容的設施應盡量合設或兼容;
(四)四合院保護更新規劃具有長期性和動態性特征,應根據現狀需求和人口規劃確定公共服務設施的內容和規模,具體位置和布局可結合規劃實施情況安排;
(五)現狀公建、近期騰退院落應優先安排公共服務設施。
相關新聞
玉河文保區將重建社區服務中心
玉河歷史文保區不僅能留住老住戶,更能留住服務于這些居民的社區服務中心。記者昨天從市規劃委了解到,位于玉河歷史文化保護修繕項目內的景山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帽兒和福祥社區服務中心將拆除重建,建成南區、北區各一個新的社區服務中心,預計明年交付使用。
玉河歷史文化保護修繕項目位于東城區東不壓橋地區,以平安大街為界分為南北兩區。項目總占地14.08公頃,總建筑規模控制約為10萬平方米。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歷史風貌的保護已經基本完成,有保護價值的院落、房屋、部件、胡同肌理都盡最大限度地予以保護,但是在玉河項目北區,原來的交道口辦事處所轄帽兒和福祥兩個社區服務中心的房屋,卻十分破舊和狹小。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與交道口辦事處共同磋商后,市規劃委決定重建“社區服務中心”。結合項目規劃方案和地鐵8號線規劃方案,決定將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在帽兒胡同北側的地塊中。按照規劃,活動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600平方米,除了地上建筑,地下建筑超過200平方米,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現在已經完成結構封頂,預計明年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