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麥子店的民生五例

2012-05-1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京城之東,亮馬河畔,有一個知名的城市街區——麥子店。

    這里曾經是偏僻的農村,如今發展成為繁華都市中的國際化社區。

    林立的高樓之間,街道整潔、綠樹成蔭、花團錦簇,這里的居民鄰里和睦,安享著現代都市的幸福祥和。

    這是北京眾多社區的一個縮影。

    日前,本報記者五進社區蹲點調研,體驗這里居民的生活狀況;感受這里基層工作者和居民一道創新社會管理的群眾智慧;欣賞這里代表著新北京的一幅幅和諧、溫馨的民生畫卷——

    1. 居家養老

    日間照料室 溫情滿庭院

    做法

    養老是重大民生問題。在“公立養老院住不上,私立的又住不起”的情況下,霞光里社區找到新辦法、走出新路子——開辦日間照料室,老人不出社區,居家就能享受到諸多便利和服務。

    體驗

    霞光里社區30號,500平方米的獨立小院寧靜、溫馨。葡萄架下三三兩兩的老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撲克;活動室的按摩椅上,躺著幾個悠閑享受的老人;旁邊的麻將桌上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這里不是月消費上萬元的高檔老年公寓,而是溫情四溢的社區養老助殘中心日間照料室。

    16位老人入住日間照料室,每天早晚專車接送,一日三餐全在這里享用,各種娛樂消遣、貼心服務讓老人們很開心。段永祥老人在入住一段時間后,便充滿深情地寫下了《謝黨恩》的詩句;一位隨兒女在新加坡定居的老人,聽說社區開辦了養老助殘中心,決定回國住到這里來。

    麥子店街道的老人是幸福的。霞光里社區30號原本是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用房,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段,又是獨立平房院落,方便老人生活,于是麥子店街道特地在此建起了養老助殘中心,為轄區內的老人服務。“我們就是想為老年人辦點實事,要不那500平方米的院子,用來商業運作,賺錢是明擺著的。” 街道工委書記劉勇說。

    2. 垃圾分類

    拾荒人沒了 分揀員上崗

    做法

    社區為了垃圾分類想了不少招兒,都見效不大。引進廢舊物品回收公司,“收編”拾荒人,設立垃圾分揀員,垃圾分類不落實、不持久的難題迎刃而解。

    體驗

    清晨5點,大多數市民還在沉睡中。馬素梅已經換好工作服,走出家門。她是麥子店街道棗營南里社區的垃圾分揀員。

    5時10分,馬素梅推著一輛小三輪車,來到第一組垃圾桶前。垃圾桶一組三個,分為廚余、可回收和其它垃圾三種。拿出洗凈的抹布,馬素梅將垃圾桶上的污點一點點擦去,“早點起把垃圾桶擦干凈,大家扔垃圾的時候心里也舒快”。棗營南里社區有30多組垃圾桶,馬素梅和三個同事,每人負責八組或九組。

    半年前,馬素梅每天到社區的垃圾桶旁,不是“擦”而是“翻”。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在垃圾桶里找找廢紙盒、塑料瓶什么的,好賣了換些錢。但翻完后的垃圾桶,垃圾散落一地,塑料袋被風吹得滿天飛,居民們意見很大。

    “讓拾荒者也能為社區垃圾分類出力。”社區干部的一句話,讓難題有了破解思路。利國利民資源回收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廢舊物資回收的企業。社區將區內可回收物資白送給企業,條件是企業得“收編”社區內的拾荒者,他們在回收獲利的同時,還負責30多組垃圾桶的衛生。

    正是這樣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讓馬素梅當上了垃圾分揀員,有了一份穩定的活兒。

    如今,她每天清晨5點上崗,傍晚7點下班。對每一組垃圾桶,馬素梅一天要來回清理三四次,并分揀好桶內的垃圾。

    3. 居民出行

    最后一公里 擺渡車搞定

    做法

    黑摩的不安全,公交難以通達,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是個“老大難”。街道、社區想轍,于是一種收費便宜、安全便捷、節能環保,而且接駁公共交通的電瓶擺渡車派上了用場。

    體驗

    上午9時30分,陽光格外刺眼。在農展館北路最東頭,剛去陳各莊買菜回來的孫大爺揮了揮手,一輛綠色外皮的電瓶車就在他面前停了下來。從上車到他家門口,也就三五分鐘。

    孫大爺坐的不是公交車,不是黑摩的,也不是出租車,而是麥子店街道首條社區擺渡車。

    “沒這車的時候,也是這短短1公里路,我溜溜兒得走上一刻鐘。”孫大爺的家位于農展館北路上的干休所附近。由于路中間一座小橋承重不足,一直以來都無法開通公交車。在社區擺渡車開通前,這不遠不近的路還真讓他犯了難:走著太累,打車太貴;夏天一身汗,冬天“透心涼”。

    今年5月,麥子店街道辦事處與北汽摩公司合作,在農展館北路這條不通公交車的街上開通了每次能載11人的社區擺渡電瓶車。從早7時到晚7時30分,循環發車載運乘客,10分鐘就能打個來回,每次只收1元錢。

    “我現在能多睡半小時了。”家住棗南社區的張笑麟說,社區擺渡車開通后,從家到地鐵再也不用糾結是走著還是坐黑摩的了。

    4. 社區議政

    多年買菜難 一小時解決

    做法

    買菜難的問題,困擾居民十余年。在本屆社區黨委的主持下,發動居民,廣開言路,廣征建議并民主決策,終于云開霧散,建成了菜店。

    體驗

    麥子店街道農展南里社區,寬敞明亮的活動室,正前上方電子顯示屏上的“農社對接菜店項目征求意見會”格外醒目。九點半一過,大爺大媽們便說說笑笑地走進來,圍著長條桌落座。26名來自18棟居民樓的“民意代表”到齊,十點,社區黨委書記賈秀芬宣布開會,社區議政會開始了。

    “今兒把大伙兒叫來,就是想和大家議一議社區建菜店的事兒。打算在社區進門拐角停車場,勻出幾個車位,建個40來平米的菜店,現在請大伙議議,拿個主意。”

    農展南里社區,由于沒菜店,1816戶人家的4700多名居民,都是等著隔天一來的一輛130卡車送菜。不買卡車送來的菜,就得步行一刻鐘上團結湖南路的菜市場,或到三四站地外更遠的水碓子北里。買菜難,難了大伙兒好多年。

    大家七嘴八舌,開始對合作方的張經理“過堂”。

    “你們的菜從哪兒進呢?”“有沒有米面糧油啥的?”“比菜市場的便宜么?”

    張經理一一作答。

    “養老券能使么?” 76歲的杜玉珍大娘問。

    “能!我們還給大家辦買菜卡,到了一定積分有贈品。腿腳不便的老人可電話訂購,送菜上門!”

    ……

    一個小時后,菜店“立項”獲得居民代表的一致通過,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不久,農展南里社區菜站正式開張了。

    5. 中外交流

    有朋遠方來 同樂在社區

    做法

    麥子店街道,轄區內有3萬余常住人口,其中十分之一是外國人,是一個國際交往的大舞臺。社區服務中心辦好漢語班、英語班,增進了中外居民的交流和友愛。

    體驗

    一大早,英國女孩兒艾米顧不上吃早飯,在樓下的咖啡店買了杯咖啡后便一路疾走,直奔朝陽區麥子店街道社區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的109教室里,已經聚集了28位各種顏色皮膚和頭發的外國朋友。他們分別來自美、英、法、意、澳、日、瑞士、安哥拉等十余個國家。難怪,這里被稱為“國際社區”。又一期外籍居民免費漢語培訓班開學了。

    “啊—喔—鵝,衣—烏—迂”,漢語拼音的基本發音還真難住了幾位學員。老師現場統計發現,70%的學生雖然在北京已生活了幾個月甚至更久,但基本沒學過中文,聽不懂也不會說。

    來自英國的斯蒂夫·伍德考克告訴記者,他1年半以前把自己在倫敦的公寓賣掉,來到中國開始純休息和放松。雖然對北京的生活已相當熟悉。但語言不通還是讓他很難受。“這個培訓班幫了大忙。18周的課,我爭取堅持上完。”

    教室外大廳里,往屆漢語班的學員、來自希臘的自由攝影師喬治正在和愛心英語班的班主任周麗娟商量,如何給社區居民們介紹希臘風光。

    英語班是面向社區居民開辦的,開辦1年多來已有17個國家的30余位志愿者來講過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

    逢年過節,社區里的中外居民同臺演出,東西文化相互交融、中外居民和睦相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