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91歲的孤寡老人汪梁氏成為環衛工張海琴家的房客;一年后,用光微薄積蓄的老人被張家挽留并義務贍養,期間兩次搬家不離不棄;如今,百歲孤老被敬為家中長輩,受到精心照顧,一家人過得清貧而幸福。
家境清貧的環衛工夫婦為何要義務贍養百歲孤老?中間歷經怎樣的艱難與感動?“中國網事”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探訪。
有情有義的接納
走進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環衛工張海琴的家,院子里堆滿了撿來的硬紙殼、塑料瓶,丈夫唐玉寶正在給廢品打包。在有些昏暗的里屋,張海琴一邊削著紅薯,一邊和坐在藤椅上的銀發老人拉家常,還不時剝一個葡萄放進老人嘴里。
這是清貧而幸福的一家人,雖然彼此毫無血緣關系。
2003年,經人介紹,張海琴夫婦把家里的一間房租給了年逾九旬的孤寡老人汪梁氏,每月租金80元。“老人愛干凈,我們兩家一直處得很好。”丈夫唐玉寶告訴記者,大概過了一年左右,老人提出“沒錢交房租,能否做家務代替吃住費用?”夫妻兩人一合計,把老人留了下來,“我們其實不指望90多歲的老人做多少家務,能看看門、看看娃就行!”
如今,老人已經100歲,早已不能做什么家務,但張海琴一家沒有嫌棄,把老人當成自家長輩精心照料。“我們家先人早亡,汪奶奶沒有兒女親人,兩個不完整的家合在一起,不就圓滿了嗎!”張海琴說,她和丈夫都是環衛工人,每月收入加起來只有二千多元,但她隔三差五會買些豆腐、洋山芋、百葉等老人愛吃的菜肴,“老人年紀大了,過一天少一天,能滿足的都盡量滿足她。”
幾年前,張海琴幫老人辦了低保,每月有一百多塊錢。“哪里夠用啊!我有糖尿病,每月吃藥都要花錢。”汪奶奶說,前年,她的腳生瘡老是不好,“小琴子”硬是帶她去大醫院檢查治療,前前后后花了七千多塊錢。
不離不棄的堅守
由于拆遷,張海琴家這幾年搬了兩次。每次搬家,他們對老人不離不棄,還細心地把老人隨身的四大件--“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柜子和兩個箱子”一直帶著,“給老人一個懷舊的念想”。
自己生活困難,為什么還要贍養沒有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面對記者的問題,木訥的唐玉寶說了掏心窩的話:曾有不少人勸他,汪老太這么大年紀,身體又有病,將來還要辦后事,不如乘著搬家把老人甩掉算了。“說心里話,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但趕老人走,她很可能要露宿街頭,良心上實在過不去!老人對我們一直很好,做人不能沒有良心!”
今年,孫子成成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每年光學費就要9800元。說起家里境況,汪奶奶忍不住掉眼淚,“我現在一身病,什么活都做不了,是家里的累贅。成成上大學也要花很多錢,苦了他們啊!”
“我們在一起生活了9年,有了很深的感情,已經分不開了。”張海琴說,兒子成成一直喊老人“奶奶”,家里有事也總是要聽聽老人的意見,彼此“從來沒有紅過臉”,雖然生活辛苦,但感覺很開心。“等回遷房下來了,我們要一起搬進新房;等兒子成了家生了娃,一家人四代同堂。”
“平凡大愛”令人感佩
“這兩口子對老人真是沒話說。”鄰居楊大媽說,老人每天梳一次頭、換一雙襪子,每周洗一次澡,都是張海琴一手照料。老人一百歲了,耳不聾眼不花,看著干凈體面,“把老人服侍到這個程度,很多兒女都做不到啊!”
今年8月,張海琴入選“中國好人榜”,感動了很多網友。網友“只要愛”說:“在張海琴面前,那些連贍養自己父母都做不好的人應該感到羞愧。向張海琴全家人致敬!”網友“青青子衿”說,“張海琴的事跡并不驚天動地,但正是這種平凡善舉最是感人,因為它折射出了人與人之間超越血緣的大愛!”
了解到張海琴的情況,很多人在感動的同時也伸出了援手。淮安區城管局局長郝達峰告訴記者,孩子考上大學后,單位補貼了1000元,逢年過節,大家還送來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我們正在聯系民政部門,落實百歲老人的相關待遇,今后還將加大資助力度,一定要讓好人有好報!”
今年十一長假,孫子回家還特意給汪奶奶帶了一些江西的特產。“都是成成給我買的,好吃的很!”老人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