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垃圾圍城求解)記者手記:垃圾困局,你是制造者 也是埋單者
不管你是不是一名環保主義者,不管你承不承認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垃圾這個問題上,你都深深參與其中,你是重要的一環。你是垃圾的制造者,處理不當的話,也注定是受害者。
面對垃圾,第一次感到靈魂深處的震撼,是2009年和攝影師王久良一起踏訪北京的“野垃圾場”。冬天的北京沒有樹葉,凄厲的北風吹過,垃圾場周邊的樹枝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像嘲笑我們的妖怪。
塑料袋、包裝盒、玻璃瓶、牙刷、衣褲、泡沫板、饅頭、蛋糕、炸雞腿、電池、糞便……許多你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以一種不熟悉的形態展示在你面前,它們山一樣堆在那里,淌著黑水,散著惡臭,一天比一天腐爛。
挑戰你神經的還不是氣味,是在垃圾上尋找食物的羊和雞。每天上午10點多,放羊的村民趕著羊準時路過,羊群歡叫著沖上垃圾場,翻撿頭天夜里 城里人留下的“垃圾盛宴”;而雞的步伐更加從容,它們不需要著急趕路,天黑前的時間足夠它們享受美餐。距離垃圾堆不遠,是一片藕塘,這里的蓮花出自垃圾水 滋養的淤泥想不染怕也不行了。
若干天后,這些蓮藕、雞和羊,也許會香噴噴地出現在你的餐桌上,開始它們生命中的下一個輪回。
王久良說:“就是從看到這些的那一刻起,我就發誓吃飯絕不剩下一粒糧食,絕不用一次性用品。”
四年后,又一次關注“垃圾圍城”,有喜有憂:
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野垃圾場”還有,但已經很難找到了,鄉村也有了垃圾回收體系。
正規垃圾填埋場上空盤旋的禿鷲沒有了,惡臭也小了很多。因為采取了“全覆膜分隔掩埋”,通俗地說,就是將垃圾壓縮后用塑料膜打成一個個“3 米*3米”的大包,像包餃子一樣一層一層堆起來。但垃圾滲濾液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了,在阿蘇衛垃圾填埋場外,二德莊村邊的小河散發著惡臭,黑色的污水順流 而下直接流入溫榆河,而溫榆河畔是北京的豪華別墅區。
垃圾焚燒廠、餐廚處理設備越來越精良,在終端園區確實很難聞到垃圾的腐臭,但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的腳步卻依然遲緩,垃圾運輸車輛的密閉和氣 味仍然令人擔憂。所以,不要以為你住別墅吃喝“高大上”就可以不為環境污染所累,不要因為你不用付費就隨意扔掉垃圾而自得,不要因為你偷懶不對垃圾進行分 類也沒人管而放肆。垃圾困局,你是制造者,也是埋單者。
上圖:在北京郊區垃圾堆上覓食的雞和羊;左下圖:北京郊區垃圾堆上的泔水豬養殖場;右下圖:垃圾堆下的藕塘(2008年8月24日攝;拼版照片)。
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今日中國顯得尤為突出。
這是一個發展中的難題,必須用發展的方式加以解決。
一方面,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13億多國人產生的垃圾總量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1.71億噸;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環保維權意識的持續增強,新建垃圾處置設施的難度越來越大,許多城市現有垃圾處理能力已接近飽和或超負荷。
垃圾圍城,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現狀的危急,更在于困局的難解;膺@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風險,需要基礎設施投入,需要制度設計創新,更需要全體國人的自覺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