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托老所準入補貼辦法年內出臺

2013-05-04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依據“9064”養老模式,4%的老人進入養老機構養老,6%的老人通過社區日間照料所養老,90%的老人是居家養老。目前,北京社區托老服務已基本覆蓋全市社區,緩解了居民在社區內就近托老難的問題。但有關托老所的注冊、管理、補貼、準入退出等種種問題,尚未有明確的規定。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托老所的管理辦法及補貼辦法年內將出臺。

    □管理舉措

    托老所準入辦法將出臺

    對于政府而言,確實有個任務沒有完成,就是托老所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早在2010年,本市推出“九養政策”時,就開始在一些社區興建了一批托老所。

    “對于政府而言,確實有個任務沒有完成,就是托老所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告訴記者,北京社區里的情況、服務需求比較復雜,而托老所涉及到多方面問題,如資質、安全、服務的可持續性問題等,民政部門一直在研究,“相關管理辦法已經過了兩三稿了。我們希望出臺的政策既能讓大家敞開干,又能有一些規范的東西,能防范一些問題。”

    這個即將出臺的管理辦法,將會明確托老所注冊的基本條件,需要符合消防、安全、衛生、食品等各方面要求,以及護理人員的資質、基本運行資金、管理資質等都要符合要求。

    針對廣受關注的托老所注冊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享受稅收等優惠政策,但其是公益性質,難獲貸款,賺到的錢不能用于資本累積,只能用于公益性投資。一些托老所更愿意是企業身份。

    “我們現在也慢慢在開拓企業注冊這條路,只要老人好,這何嘗不是雙贏?”李紅兵說,辦法將規定,托老所可有兩種注冊形式,一種是在工商注冊,一種是在民政部門注冊為民辦非企業社會組織。

    辦法將會涉及托老所的準入、退出機制。李紅兵表示,辦法年內即會出臺。

    數千家托老所將轉型

    現在全市有近4000家托老所,能夠24小時托管的只有200家左右。本市托老所目前來說分為3種形式:一種是24小時的全托服務,老人在這里可以長期或短期居住;一種是日間照料,類似于日托服務;第三種是類似于社區的活動場所,為老年人提供娛樂和交流的地方。

    “第三種是目前比較普遍的情況。”李紅兵說,第一種托老所可解決不能自理老人的照護,第二種則把半自理老人集中起來進行照料,第三種更多解決的是可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社會交往問題。

    據了解,現在全市有近4000家托老所,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三種托老所,能24小時托管的只有200家左右。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第三種托老所其實并不那么受歡迎,能自理的老人,他們希望去更遠的地方,社區活動中心是滿足不了他們需求的。對此,李紅兵表示,這種問題確實存在。托老所管理辦法出臺后,這些托老所將依據辦法全部進行轉型,“要么往上轉,要么往下轉”。

    李紅兵說,第三種托老所能提供的更多是社區為老服務,這種服務今后將單獨剝離出來,有條件的可以轉為日間照料,條件更好的可以轉為全托型托老所,即往上轉;沒有條件的轉為社區服務中心,不僅僅是針對老人,而是針對全社區居民開展服務。

    李紅兵說,依托社區托老所送服務上門的青松模式其實就是駐社區的服務站,嚴格來說,是解決90%居家養老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以后要重點發展的一種模式”。

    □幫扶舉措

    托老所租房將獲得補貼

    10張床位是托老所能否盈虧的一個分界點,超過10張床位,在人員配備、成本投入、盈利等方面都會相對好些。

    按照民政部規定,養老機構超過30張床位才可享有床位等補貼。而托老所多在社區運行,規模普遍較小,少的有兩三張床位,多的也才十多張床位。多家托老所反映,托老所一直是在微利甚至虧本運營,希望政府給予補貼。

    今年,這一愿望有望實現。“針對托老所的補貼辦法將在今年出臺。”李紅兵說,因社區房子有限,托老所多采取租賃方式,“這也是現在托老所運營中比較常態的方式。”

    對以租賃形式存在的托老所,“我們正在研究要給予補貼。”李紅兵說,因地域的租金差異太大,在租金補貼上難以形成統一標準,“總的方向還是希望以支持運營床位為主。今后不同城區的床位補貼是否有差異,這個還需調研。”

    李紅兵說,按照民政部門的想法,對于托老所中24小時接收老人,即全托的托老所,“我們想把10張床作為獲得補貼的一個底線。”

    為什么選擇10張床位?李紅兵說,民政部門調研發現,10張床位是托老所能否盈虧的一個分界點,超過10張床位,在人員配備、成本投入、盈利等方面都會相對好些。

    10張床位的底線形成后,與原來30張床位的養老機構一起,就形成了一個10-30張床位的養老空間。

    在李紅兵看來,這種養老空間里的托老所,可稱為小微型養老機構。“我們會出臺相應的管理、培育辦法。只要符合這個辦法,在工商或民政注冊民辦非企,就都不是問題了。”

    在補貼額度上,李紅兵表示,對全托所,超過10張床位的,其補貼的幅度將會參照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而對于日托型的托老所,“補貼辦法正在摸索中”。

    新小區配建保障托老所

    對于托老所來說,場地問題一直是最大的瓶頸。按照規定,現在新建小區都會留出相關的配套設施用于社區服務,但是這些設施誰來管理沒有明確,以致很多設施沒有按照規劃來用。

    對于托老所來說,場地問題一直是最大的瓶頸。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李紅兵說,民政部門打算從兩方面來解決,對于新建小區的配套設施,“我們希望逐漸固化某一種設施是用于養老的”。

    他表示,按照相關規定,現在新建小區都會留出相關的配套設施用于社區服務,但是這些設施誰來管理沒有明確,以致很多設施沒有按照規劃來用,而是被建設成了別的場所。

    “今后要逐步明確由民政部門來接收并負責管理新建小區的這些配套設施,真正把這些設施用在社區養老和服務上。”李紅兵說,屆時這些設施將是托老所建設的一個很大保障。

    李紅兵說,老舊小區改造中多出的一些房子,將會轉化為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但據了解,社區中的托老所多在民居,很多居民覺得會擾民,不愿托老所開在自家附近。

    “托老所不僅僅是沒地方,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北京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很多托老所以企業形式注冊成立,但工商部門對企業的注冊和住房性質的要求很嚴格,注冊為企業的,要求其注冊地址是商用或商住兩用的住房。

    “但養老呢,恰恰是適于人們居住的地方都可以。”上述負責人說,老舊社區能擠出來或托老所租賃的地方,很少是商用房,“市場管理和養老方面仍有一些矛盾待解決。我們希望在法律上也做一些突破。”

    意外傷害險覆蓋托老所

    最擔心老人出意外。這是每個托老所負責人對記者說的話。這一問題將如何解決?李紅兵表示,老人因身體原因,確易發生意外,這給老人帶來傷害的同時,也給服務提供者增加了很大的風險。

    “這種風險讓很多服務提供者望而卻步,甚至就此退出。所以我們現在想讓社會上的商業保險進入,為老人提供意外傷害保險。”李紅兵說,按計劃,今后老人乘車、去公園、去服務場所等,甚至當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的時候,如果老人發生意外,都將可按照意外傷害險獲得賠付。

    李紅兵說,該保險的實現方式,第一種是政府購買,政府將為三無、低保等老人購買保險,第二種是希望老人自己能有保險意識,主動購買保險,第三種是老人服務場所,主動為老人集體購買一些保險。

    “這樣就可實現一種老人和服務機構都可受益的分擔風險模式。”李紅兵說,政府也將督促提供服務的企業、機構購買這樣的保險,鼓勵家庭、老人個人主動購買保險,“這樣就可把所有的風險點堵住。”

    去年民政部門推出意外傷害保險的試點工作,廣受托老所歡迎,現在有2000家托老所已為老人購買了上述保險。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意外傷害保險的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預計將在今年實現托老所全覆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