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紅十字會獲悉,北京今年計劃建成60個緊急救援志愿服務站點,每個站點均配備有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急救箱、擔架等急救設備,其中國家大劇院、雍和宮等都將在今年年底完成急救服務站的建設。
5月以來,北京已建成29家緊急救援志愿服務站,除了配備有AED、擔架等急救設備外,每個服務站都還有一支16人以上的緊急救援志愿服務隊。下半年將會把建站工作向人群密集場所擴大,如國家大劇院、雍和宮等。地鐵方面也在積極推進中,爭取盡快讓急救設備和服務隊進入地鐵。
前不久在首都機場一位醫生因心臟驟停死亡,而首都機場就配有“救命神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這不禁讓人惋惜,如果當時周圍有人可以使用AED,也許就能挽回一條生命。下半年,市紅十字會將定期開展AED等急救設施的使用培訓,幫助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掌握救護技能,通過服務站向普通群眾普及應急知識。
市紅十字會副會長馬潤海說:“對于急救知識的培訓,社會的需求和期待還是很大的。”馬潤海列舉了一組關于急救證持證率的數據:挪威和日本的持證率在80%-90%之間,美國為50%,而中國北京只有1.5%,全國的持證率不到1%。“遇上突發事件,公眾很難自救。因此,服務站的建設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