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持續降雨后,北京20日迎來暴雨“大考”。黃色、橙色、紅色,不斷升級的暴雨預警讓人心驚:經歷過4年前那場奪走70多人生命的“7·21”特大暴雨災害的北京城,這一次能扛得住嗎?
20日晚間,來自北京市防汛指揮部的消息顯示:此次強降雨持續時間長,降水總量超過了2012年7月21日,但全市未發生人員傷亡和重大災害損失。
從“7·21”到“7·20”,4年時間,首都防汛工程和應急管理體系發生了哪些變化?要徹底告別“看海模式”,北京還需要做什么?
雨量超“7·21”,大雨為何未釀大災
與“7·21”相比,北京此次降雨持續時間長,范圍大,降雨總量多。據北京市氣象局通報,從19日1時至21日8時,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區平均降雨274.0毫米。20日全市多站24小時降水超歷史極值。
大雨為何未釀大災?“在應對這場強降雨的過程中,我們的基礎設施加強了,防汛抗災的能力提升了。全市上下調度有方、行動有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日晚,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慰問堅守防汛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時說。
“7·21”之后,北京市吸取教訓,加速升級防汛工程設施和應急管理水平。僅2013年,便完成了2061公里管網清淤清掏,包括北小河等長期淤堵區域20多處,并于2013年起啟動實施中心城區雨水泵站升級改造工程。
“這次強降雨中,68座具備防汛功能的經過升級改造的泵站發揮了重要作用,經受住了考驗。” 北京市排水集團負責人說。
20日晚,雨還在下,記者來到廣渠門鐵路橋下,這里沒有出現積水,東 西方向車輛通行順暢。而4年前,這里因積水發生了車淹人亡的慘劇。北京市排水集團泵站工程師王洪江介紹,當天及時啟動了鐵路橋附近新建的夕照寺排澇泵 站,5小時內共排水13萬立方米,避免了內澇。
除了硬件設施的提升,北京市從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指揮、搶險救 援等方面都有了巨大進步。20日,全市消防部隊共投入執勤備防中隊136個,部署消防車輛861部、救生衣5377件,沖鋒舟和橡皮艇82艘,隨時做好搶 險救援準備。北京山區共轉移群眾7210人,其中房山區安全避險轉移395戶1051人。為防止出現意外,一些大型活動也做出臨時調整。原定于20日晚舉 行的中超聯賽北京國安與延邊富德的比賽也延期進行。
告別“看海模式”,需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盡管大災未現,但險情仍然不斷。據統計,截至20日晚,北京市有7處發生地質災害崩塌,1處發生地面塌陷;中心城區出現17處積水斷路。此外,其他公路積水斷路34處;樹木倒伏697棵,11輛車被砸,19處水利工程遭水毀。
對于后續防汛工作,北京市政府做出部署,要求各相關部門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搶修損毀的斷路和護坡,加強巡查和值守,防范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和地質災害。
有關專家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缺水與洪澇”并存的問題,除了做好防汛設施的升級改造外,還需在城市建設中重視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市水生態平衡。
在這次暴雨中,中關村智造大街因為鋪設了透水磚及時將雨水下滲,路面 不僅沒有積水,還吸收了部分雨水資源,而這只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招棋。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認為,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往 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今后應加快建設配套的雨水收集與利用工程,高效利用雨水。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假消息“添堵”:“避雨”也要“辟謠”
北京相關部門對本次暴雨進行了精細化預報預警,尤其是降雨開始后,北 京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共發布各類預警信號、提示信息17次,及時通過電臺、電視臺、公交地鐵移動終端、樓宇電視、戶外顯示屏、手機短信、手機 APP、門戶網站、首都之窗網站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向社會公眾廣泛發布預警和提示信息,累計發布5300余萬人次。
但是,隨著雨量加大,社交媒體中各種傳聞開始傳播。從19日開始,“公共自行車車樁漏電有人被電擊”“北京大悅城被淹”“北京地鐵1號線被淹”“北京西二環鐵道橋被淹”等虛假消息的傳播,加劇公眾緊張情緒,給防汛工作“添堵”不少。
上述謠言很快被證不實,北京公共自行車網點未發生整體被雨水浸泡現象;所謂的“北京大悅城被淹”后被證實是天津大悅城;“北京西二環”的視頻也拍攝自石家莊西二環。
如何應對此類謠言,成為防汛工作一道新課題。“這種謠言的形成有復雜性,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謠言成本低、時間短,有些真實的情況在傳播過程中也會發生扭曲,產生謠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曹培鑫說。
曹培鑫、首都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媛媛等專家表示,治理謠言 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應在各社交網絡平臺及時傳播權威信息,用科學、便捷的方法引導公眾情緒。同時加大對社交媒體管理力度, 加大惡意造謠的法律追究力度,有效壓縮謠言空間。對于公眾來說,也要自覺提高網絡素養,理性應對各種網絡信息,不信謠,不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