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檢索出的代辦商家
記者發送商品鏈接后的客服回復
記者注冊的“店鋪”運營后臺截至發稿時仍可正常運行
昨天,北京市食藥監局首次曝光60家無公示證照外賣商戶,這些商戶分別來自百度外賣、餓了么及美團外賣,通過互聯網監測隨機鎖定,這樣的曝光今后將定期進行。目前市食藥監局已固化相關證據,并對以上外賣平臺進行立案調查。據悉,三大平臺將面臨最高20萬元的罰款。
昨 天上午,市食藥監局再次約談外賣平臺負責人,并在約談會上公布了百度外賣、餓了么及美團外賣平臺的60家無公示證照餐飲商戶。據悉,首批曝光的60家無證 照餐飲商戶是通過互聯網監測隨機鎖定的,市食藥監局互聯網監測中心負責人趙鑫表示,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對互聯網違法行為進行搜索監測,為監管部門提供違法 線索。市食藥監局表示,今后將定期曝光此類商戶。
違規商戶通過互聯網監測隨機鎖定
“進行全網自動搜索的方法有多種。”趙鑫介紹說,一是匹配網店名稱,“通過食品經營許可系統的比對,如果發現店鋪名稱不規范,將被列入可疑名單進行重點檢 查。”第二種途徑是對店鋪的地址進行比對,“例如,有的平臺多個店鋪使用一個地址,這一類店鋪可能存在著無證或未在原址經營的問題。”趙鑫說,三是比對電 話,如未標明店鋪電話信息,或者多個店鋪使用一個電話號碼的。此外,有的店鋪地址只標明“北京”或者“北京市”,地址模糊都會被提取出來。
對三大平臺立案調查 最高罰款20萬
市食藥監局副局長唐云華在約談會上表示,目前已對上述違規商戶信息進行證據留存,并將于近期對三大外賣平臺進行立案調查。記者了解到,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三大外賣平臺將面臨最高20萬元的罰款。
唐 云華透露,9日晚,百度外賣、餓了么及美團外賣等平臺收到食藥監局約談信息后,連夜下線一批無公示證照商戶,“我們通過互聯網監測鎖定問題餐飲商戶的過程 中發現,不斷有商戶從頁面中消失或停止營業,但目前已對首批公布的60家無公示證照餐飲商戶信息進行了固化保存,將作為證據,對這幾家外賣平臺立案調 查。”
《新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 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這意味著,三大外賣平臺此次將面臨最高20萬罰 款。
“平臺提出‘審核難度大’完全是借口”
“死灰復燃”是各外賣平臺上無證照餐飲商戶的一大特點。新《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市食藥監局多次約談外賣平臺負責人,各外賣平臺負責人在約談會上屢次表示已清理一批無證照商戶。經歷“315”大面積清理之后,外賣平臺上的無證照餐飲依然占據著不小的比例。
對 于無證照餐飲在外賣平臺上“死灰復燃”的原因,各平臺均有自己的說辭。餓了么認為前期對商戶的審核系統不夠嚴謹。市場競爭情況下部分人員業務壓力大,鋌而 走險,導致無證照商戶出現在外賣平臺上。百度外賣表示,“平臺審核證件的難度比較大”,有些商戶利用PS手段偽造證件,超出工作人員可識別的審核范圍,同 時也有審核人員與商戶勾結的情況存在。而美團外賣則表示“外賣平臺作為新興行業,難免存在管理跟不上的情況”。
對 于各平臺提出的“審核難度大”等理由,市食藥監局副局長唐云華說:“315之后就將全市22萬家餐飲商戶的數據庫開放給各平臺,便于批量對比審查。說一兩 個月甚至半年才能比對結束完全是借口,全市22萬家餐飲單位的篩查也就是一晚上的時間。”在市食藥監局食品市場監管處處長李江看來,“過度追求經濟利益, 輕視食品安全是無證照商戶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外賣平臺上的主要原因”。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市食藥監局投訴舉報中心共收到對三大訂餐平臺的投訴 舉報228件,其中有關美團網的投訴舉報92件,有關餓了么的投訴舉報77件,有關百度外賣的投訴舉報59件。
唐 云華透露,對于接到舉報線索的無證照餐飲,市食藥監局將立即進行現場查處。同時從年初開始,本市制定了“萬余家無證照餐飲單位查處”計劃,目前已實現治理 率46.4%,針對網絡訂餐平臺上無證照餐飲頻現的狀況,一方面將利用全網自動搜索等科技手段進行監控,另一方面加大巡查執法力度,“藏身居民區內的無證 照餐飲,將是下一步打擊的重點。”唐云華說,通過線上線下聯合整治,共同打擊無照無證餐飲單位。
調查
外賣送餐平臺現“幽靈”店鋪
記者親測無證無照無店面 支付數百元即可在“餓了么”開店鋪
在外賣送餐平臺上,每家店鋪都會留下地址,但循著一些地址去找,有時會出現“查無此店”的情況。按照送餐平臺上商家進駐的要求:證照齊全,有實體店,經過“到店拜訪”后才能入駐,那這些沒有實體店的“幽靈”店鋪又是如何出現的?
記者調查發現,在某大型服務平臺上,有部分商家自稱可“代辦”網上送餐平臺的開店業務。記者親測發現,即使沒有實體店,沒有營業執照,沒有 食品經營許可證,只要提供一個手機號碼和一張身份證,再支付數百元費用,三天內商家便為北青報記者在“餓了么”上成功“代辦”了一家“幽靈”店鋪。
對此,記者咨詢法律專家獲悉,買店者、代開店中介在此事中或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而平臺方則存在監管缺失等問題,應受相應懲處。
事件
“多商家地址雷同”牽出送餐平臺“代辦”業務
近 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無意中在“餓了么”送餐平臺上檢索發現,附近同一個地址上注冊了5家實體餐廳,而實際探訪卻發現這5家餐廳并不存在。該網友稱,自 己向“餓了么”平臺反映后,這5家店隨即被下架。同時,爆料網友稱在淘寶網上檢索發現,有商家自稱可代辦送餐平臺開店的業務,但不知這一消息是否屬實。
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美團 餓了么 代辦”等關鍵詞后,檢索頁面的確顯示至少十多家店鋪自稱可代辦“外賣平臺開店”業務,而報價自50元至1000元不等。抱著質疑的態度,記者隨機聯 系了幾家店鋪的客服人員,詢問對方在送餐平臺上代開店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得到回復稱“沒有門面、沒有證件都可以(代辦)”。
探訪
不同送餐平臺代開店報價不同
看到記者詢問“代開店”,多數店鋪的客服人員會留下QQ號,提出在QQ上進行溝通。記者隨機添加了幾名商家的QQ號。
此 前,記者檢索幾家外賣平臺的官網獲悉,除了個人資料,商家進駐還需要有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健康證,以及有能夠提供堂食服務的實體店面。交流 中,多名商家透露沒有上述材料也能在送餐平臺上開店,但補充說:“現在餓了么和美團比較好辦,百度外賣暫時不行。”
此外,商家稱,代辦不同送餐平臺店鋪的收費也不同。代辦“餓了么”店鋪的收費從400元至550元不等,而商家稱“美團按照城市不同收費不同”。記者表示地址在北京,其中一名商家報價1000元,另有其他商家稱700元可以做。
商家自稱全國各地都有其代辦的店鋪,記者提出想看看幾家“這樣的店鋪”,隨后,一名商家向北青報記者展示了自己近期代辦的10多家店鋪的截圖,記者詢問是否有北京地區的,該商家提供了位于朝陽區的一家“餓了么”店鋪。
按 照商家提供的店鋪名稱,記者在“餓了么”網站進行檢索,發現該店鋪的“商品”頁面及“評價”頁面并未有異常顯示,信息顯示,該店鋪商品月銷量已有 27單。但記者注意到,在“商家”頁面,該店鋪留下的地址位于朝陽區光華路某大廈地下一層,但在“商家實景”展示部分,一張門頭照看似在室外而非地 下室。
記者循著店鋪地址進行實地探訪,發現該大廈地下一層為停車場區域,記者隨后致電該大廈物業獲悉,“地下一層沒有店鋪,整個大廈的其他區域也沒有這家店”。
揭秘
以“加盟商”身份冒用企業證照開店
記者隨機聯系了一名自稱可以代辦“餓了么”店鋪的商家。商家說,只要記者提供身份證的正反面照片、一張銀行卡信息和一個白號(未注冊過“餓了么”的手機號碼),他就可以為記者代開一家店鋪。
此 外,商家提醒,需要記者提前想好要經營的商品種類、店名,并提供店鋪地址。“我沒有實體店,哪兒來的地址?”對于記者的疑問,商家答復稱: “可以看一下你樓下有什么飯店,你去問一下他們的地址,用他們地址注冊是能通過的,或者找附近一家關了門的店鋪地址,再或是留一個模糊的地址,但這個地址 要離你家很近,方便送餐員取貨。”
記者注意到,按照“餓了么”官網顯示的店鋪進駐流程,在提交申請時必須上傳店鋪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照片,代辦商家稱,這是整個申請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他承諾只要付款,就會給記者弄到全套證照。
“我們現在都推薦客戶使用企業證照”,代辦商家解釋稱,企業證照可以“加盟商”的身份進駐,“一個企業旗下可以分很多個分公司和子公司,他全部都可以掛靠一個總部的營業執照下。”
按照商家的說法,他手里有全國各個區域的企業證照,都是花了錢,“通過專門的渠道”買來的。“包括他們的法人、股東和注冊資金我們都知道的,而且證照信息都可以在工商那邊查得到,保證是真的。”
隨 后,記者向其詢問冒用企業證照是否會被企業或平臺發現,商家答復稱“絕對不會”。他解釋,客戶的店鋪名和被冒用的企業名稱不同,通過一般檢索看不出 問題。其次,按照“餓了么”平臺現在的規定,除了店主自己和“餓了么”后臺能看到店鋪注冊時使用的證照,包括被冒用企業在內其他用戶,都是看不到店鋪證照 信息的。此外,商家稱,“‘餓了么’審核時只看證照真偽,不會去向企業方核實”,“平臺會默認你是加盟商,但企業本身卻不知情”。
親測
支付400元 一天代辦出“幽靈”店鋪
商家強調,要代開“餓了么”店鋪,客戶要先通過淘寶“拍下寶貝”付款400元,等商家在線提交了店鋪的申請材料后,再“確認收貨”。商家解釋,這么做是為了“防止有人通過‘退貨’的方式來騙店”。
記者拍下這件虛擬商品并支付了400元,隨后,商家提供了3家北京地區的企業供記者選擇。8月2日,北青報記者隨機選定了一家餐飲企業,隨后, 代辦商家索要了記者的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手機號、店鋪名、店鋪地址等信息后,為記者提交了申請。在對方提交申請后,記者點擊“確認收 貨”,完成交易。
隨 后,記者在“餓了么”官方網站查詢“審核中”的申請信息發現,代辦商家提供的被冒用企業的營業執照與食品安全許可證照片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法定代表人”等信息與該企業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留下的一致。但記者發現,申請頁面顯示的兩張實體門店照片,均為經過處理的其他店鋪內景 圖片。
8月3日,提交申請一天后,“餓了么”系統回復稱,“開店申請已通過審核”,并表示將盡快安排市場經理與記者取得聯系。
疑問
進駐送餐平臺是否環環有“監管”?
記者注意到,進駐“餓了么”店鋪,審核之后還需要有一個“到店拜訪”的環節。代辦商家解釋,“到店拜訪”就是“餓了么”的區域負責人會去申請人的實體 店鋪去查看,“但基本上不會看”。商家稱,如果不放心,可在審核通過后將手機關停幾天,或告訴區域負責人自己的店鋪正在裝修,即可躲過這一環節。
提交申請后的第二天,記者接聽了自稱“餓了么”市場經理打來的電話,對方詢問店鋪具體地址,是否有門頭照,記者回復稱店鋪正在裝修,還未懸掛門頭照,并表示人在外地,沒法安排市場經理看店。隨后,該市場經理提醒記者“盡快把菜單掛上來”。
8 月5日,在未經過“到店拜訪”的情況下,記者嘗試營業。北青報記者在申請到的店鋪后臺填寫了經營時間、配送時間及范圍等信息,并上傳了4張食物、飲 品圖片,隨意標注了價格后,再使用其他手機號碼下單,完成了“幽靈”店鋪的第一份訂單。截至記者發稿,店鋪仍可正常營業,且未接到市場經理要求再次 看店的電話。
一 位送餐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幽靈”店鋪他們有時也會遇到。“明明是這個地址,但找不到這個店鋪,所以只能給店鋪老板打電話,約好地點去取餐再 配送。”此外,該業內人士稱,自己也曾遇到兩家店合用一個實體店,其中一家店沒有門頭標志的情況,“跟主營的那家店商量好,兩家店合用一套證照,再去平臺 上注冊新店,也會出現有網上店鋪但沒實體店的情況。”隨后,記者撥打“餓了么”官方客服電話,因無人工服務,記者通過語音留言舉報有中介代開 店現象,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答復。
專家
送餐平臺監管缺失應承擔連帶責任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韓驍律師表示,在網絡平臺上冒用其他公司的名義進行宣傳,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和市場主體登記秩序,其行為顯然違法。
韓 驍指出,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食品經營許可證具有獨占性,只能由取得證件的經營者個人使用,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讓、掛靠或者交易。“雖然沒 有明確規定代開店中介的虛假盜賣等行為,但是從立法目的可知,對于網絡上某些中介以原食品經營許可證所有人不可知的方式盜賣其許可證牟利的行為自然也應是 予以禁止的。”
而 對于平臺方,韓驍表示,在平臺方與消費者的關系中,平臺方自稱會“到店拜訪”,但實際并未到店查看,即“默認了經營者的資質乃至食品質量是安全的”這一做 法,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如實報告義務,應依法律規定承擔違約責任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利用 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而放任侵權行為的發生,未采取必要措施,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應承擔連帶責任。”